“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顺应最广大民众普遍愿望的理念进步,更是中国走向现代化之梦的价值中枢。
十八大报告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倡导”、 24个字,这一表述,提出了反映现阶段全国人民“最大公约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民主、自由、平等、公正……诚如一些代表所言,这些显然经过精心选择的语词,均是一些让人无限向往的美好语词。而语词的背后,则寄托着中国人对“理想中国”的追求和期待。同时,这些语词本身的语义所及,也最大限度地与当下世界人民和中国人民共同追求的理念和价值,形成了良性的衔接。
而民主、自由、平等诸概念写入核心价值观,亦可看做是对当下国内、国外情势之主动回应,具有深远的历史价值。
可以说,简约而丰饶的24字核心价值观,确实凝聚了执政党牢记历史、立足当下、放眼未来的政治智慧和理念自信,也为未来中国软实力的提升,国际交往乃至价值的认同,提供了某种具有指导意义的理论原点。由此出发,既可回应国民迫切的现实关切,也助益中国在复杂多变的世界格局中保持相对恒定的大国形象。
概而言之,一个富强、民主的国家,一个平等、自由的社会,一众诚信、敬业、爱国的民众,正是千百年来这块土地上无数志士仁人前赴后继、孜孜以求的奋斗目标。时至今日,尽管仍有公民感于公正之缺失、平等之失衡,但无可否认的是,这些价值已得到全社会的普遍认同。
举凡为寻求公正而上下奔走者,抑或是感人的见义勇为者,为增进公益而戮力以赴者,还有那些为了国家利益牺牲个体利益的个人和群体,都是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他们或微或著的努力和作为,小焉者,可能会求得个体境遇或多或少的改善;大焉者,则是推动这个国家走向更加文明、更加强大的底层力量。
从国家层面而言,一个有着民主、文明信条的国度,也是符合世界潮流的。一百多年来,从孙中山先生倡言“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认为应该“内审中国之情势,外察世界之潮流,兼收众长,益以新创”始,到如今十八大报告直接提炼出的“三个倡导”,这其中,反映出深刻的历史洞察和现实认知。
这些年来,尽管中国所取得的经济成就有目共睹,当下甚至有力地支撑了世界经济的复苏,但是,毋庸讳言,作为一个正在转型的大国,个中的种种阵痛、蜕变、艰难,乃至由于文化传统带来的不适感,均呈现给世界一个相对繁复的形象。仅仅依靠经济的高速发展,并不足以显示国家实力,惟有培育和展现符合民众诉求、传统文化和世界潮流的核心价值,方才有可能真正提升中国的软实力,改善国家形象。
要之,国家的强大,一方面有赖于国民的心态、国民的形象、国民的认同;另一方面,也有赖于国家在文化、教育、制度环境、法治建设,乃至国家执政能力、管理能力等软实力的全面提升。而一个国家的核心价值观,正是软实力中的硬通货。
从十六届六中全会、十七大报告提出的“核心价值体系”,到十八大24字的“核心价值观”,既是从丰富到具体、从宽泛到精确的表述之变,也是顺应民众普遍愿望的理念进步,更是中国走向现代化之梦的价值中枢。
相关新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