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频道 > 评论 > 正文

公务员招录“苦差事”多起来方有国民之福

2012-10-15 07:25 来源:南方都市报

  一年一度的国家公务员招录工作开始,具体招录职位于日前正式公布。有媒体报道,此次招录的许多职位被称作“苦差事”,不仅多数要求两年基层工作经验,且不少岗位说明中明确备注有“常年出差”、“需要晚上值班”、“需常赴抢险救灾现场,条件艰苦”、“国家级贫困县”、“不提供宿舍”等要求。专家分析称,“苦差”增加是公务员招录趋势,“一份报纸坐半天”的公务员生活已成过去。

  事实上,看重基层工作经历已非今年独有,近几年国家公务员招录一直在延续和强化此种侧重思路。2011年初的全国行政机关公务员管理工作会议,便已明确“到2012年,中央机关和省级机关录用公务员,除部分特殊职位外基层工作经历要求将达到100%”。应当说,这一招录政策的调整,或有助于扭转高端领导机关“家门-校门-公门”的“三门干部”现象。而进一步讲,实有必要对盛行多年的所谓“苦差事”想法做些细节辨析,以理顺基本的权力逻辑。

  国民热衷公务员考试,虽不排除服务国家、施展抱负的情愫,但多数考生最主要看重的,则仍是公务员职位“清闲”、“高薪”、“保障好”等优渥的职业特质,以及可能存在的不少欲说又止的收入与福利。更进一步的社会情绪中,人们对铁饭碗(甚至所谓金饭碗)的迷恋与追逐,实际上源自权力崇拜语境下“经济人”的目标理性。“公务员热”与社会就业压力并无直接关联,却跟权力与市场对人群的吸引力差异密切相关,弥漫着“权力崇拜”的社会氛围在一定程度上助燃着公务员招录的热度。每年重复上演的千军万马挤独木桥场面,是不新鲜,但却足够实际。

  新公务员入职面临“苦差事”,专家有言呼吁其清醒认知“服务者”的角色。所谓在一线、基层岗位上的“锻炼”,“有助于公务员了解基层情况,在工作中更准确地把握政策,对公务员成长也有利”。让初入公门的“新鲜人”或多或少地接点地气,亦算是契合社会治理的合理诉求。而有趣的是,与“苦差事”相呼应,惯常社会逻辑中还有一组更别致的概念,所谓“清水衙门”与“肥差”之别,则显现出比“苦差事”更顽固、更系统化的机关掌故。因担负国家职能不同而细分的权力各部门,随着其手中职权的差异,在权力未被有效监督的制度氛围中,不可避免地产生各种灰色收入与部门福利。不仅令围城外的人为之惊艳,围城内身处“清水衙门”的同僚亦难免眼红。

  必须要说,与备考者较高的心理预期相比,逐渐增多的“苦差事”因素,或许有负“众望”,却实为权力回归其本质属性的开始。事实上,而今看来的所谓“苦差事”,或者是考生眼中物质条件、福利待遇相对不高(但实则处于本该如此的正常状态和平均水平)的那些部门与职位,亦或是疲于应酬、酒精考验下的所谓“公仆苦水”———权力虽在诉“苦”,仍难挡民众哀怨。而以国民福祉计,值得期待的显然是另一种“苦差时代”的尽早到来。

  依照现代政治的运行逻辑,世俗权力必须得到有效监督,因为“权力导致腐败,绝对权力则绝对腐败”,正如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所屡次申说的那样,只有强化制约监督,才能确保权力不被滥用。而权力得到监督的制度状态,对其执掌者、履行者而言,无疑才是真正的“苦差”。彼时的公权机构,“三公”消费会被强势遏制,彼时的公职人员,家庭财产状况应当透明公开,权力会场不再沉睡,权力为权利服务且接受监督应成为常态。近些年来愈发频繁爆出的不少网友大战官员的案例,被盯上、被人肉的公职人员,其仕途因一个微笑、几块手表或几十套房产而终结,会成为可被预期的、确定而无疏漏的制度效果。

  让权力回归其本质属性,关进牢笼接受无所不在的制度监督,这样的社会呼声已然凝为迫切的改革共识。公务员招录的“苦差事”多起来,权力因被制约和监督而本身成为“苦差事”,是为社会发展、国家政治昌明的必然要求。南都社论曾连续几年辨析“青年热衷国考并非国家之福”的道理,进言之则是,权力成为一桩“苦差事”,权力者接受真正有效、全方位的刚性监督,则必为国民之福。(南都社论)

责编:安文靖
0
我要评论
用户名 注册新用户
密码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