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胡锦涛同志7月23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的重要讲话,深刻阐述了当今中国应当“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继续向前,这是对执政者精神气质的新描述,是对共产党人时代风貌的新要求。
尽管还无法量化为具体数据,人类社会的历程却让人相信,一个国家的精神气质,对其经济社会发展影响至巨。有人总结,什么样的时代,就有什么样的精神气质;一个时代的精神气质,决定了时代的品质。
我们深知,人是要有点精神的,没有那么一股子气呀、劲呀,不行。回首过去,正是共产党人独特的精神气质,让我们党身处逆境却绝地重生、屡遭磨难而愈挫愈奋。对于一个政党、一个国家,精神状态是团结奋进的内在灵魂、发展进步的根本动力。
社会剧烈转型、改革持续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冲刺。正在“过大关”的当代中国,如何锻造时代的精神气质?
自今日起,本报评论部将推出系列文章。愿更多执政者解放思想,永葆与时俱进的锐气;改革开放,永葆探索创新的朝气;凝聚力量,永葆团结奋发的士气;攻坚克难,永葆不惧风险的勇气;为我们的时代标注新的精神高度,推动中国走向更好的未来。
英国思想家约翰·密尔说过,只有人类思维模式的基本构成发生巨大变化,人类命运才有可能取得巨大改善。
一部改革开放历史,就是这样一部思想解放带动改革突破的历史:从“真理标准大讨论”中,突破“两个凡是”的精神枷锁,确立“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从“姓资姓社”的争论中,突破“社会主义不能搞市场经济”的思想禁锢,建立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理论是实践的指南,思想上能否破冰,在很大程度决定着行动上能否突围。
这是为什么,邓小平同志在改革开放初就谆谆告诫:“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这也正如胡锦涛同志近期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仍然如此强调:“解放思想始终是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强大思想武器”。
10年来,正是循着“思想解放—理论创新—改革突破”的路径,科学发展在问题和挑战中奋勇前行、不断完善。没有在经济体制深刻变革中解放思想,深入认识“发展方式”的科学内涵,就没有调整产业结构的不懈努力;没有在社会结构深刻变动中解放思想,深入认识“民生需求”的日益峻切,就没有建立世界最大社会保障体系的坚定决心;没有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中解放思想,深入认识“收入差距”的社会影响,就没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创新;没有在思想观念深刻变化中解放思想,深入认识“权利意识”的逐渐觉醒,就没有加强社会管理创新的改革探索。
方今之时,重提解放思想,已与改革开放初期不可同日而语。那时面对体制坚冰、思想禁区、一元表述,一提解放思想就能迅疾凝聚起冲破束缚的锐气;而今,现实的语境已是多元观念交流交融交锋,有人感叹:不是思想不够解放,而是思想过于解放行动跟不上。另一方面,思想领域的论争,也不再是纯粹的观念辩论,更指向深层利益诉求、社会矛盾和发展实际。在改革深水区坚持解放思想,需要执政者具备超越纷繁芜杂思想观念的战略判断力,需要处理好多元观念与凝聚共识、改革实践与理论创新、利益分化与社会整合、经济增长与科学发展等重要关系,脱离发展实际讲解放思想,容易将解放思想“口号化”、“标签化”。
政治学研究表明,政党所处的社会结构和政策环境在不断变化,政党的意识形态、组织形式应该与之相适应,而适应性嬗变的前提是保持思想的弹性、开放与活力。胡锦涛同志多次指出,“解放思想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作为世界上最大发展中国家的执政党,应该力避主观偏见窒息改革尝试、警惕习惯势力束缚创新努力、防止思维定势贻误发展机遇,以“不唯书、不唯上、不唯权”的科学态度,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为改革创新扫除教条束缚、拓展思想空间。
一位外国观察家曾这样形容:人类的21世纪是从1978年开始的。这是因为,始于这一年的思想解放,开启了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走向变革的伟大航程。如果说“一切始于解放思想”,那么在未来,只有继续解放思想、永葆与时俱进的锐气,才能推动社会主义中国趟过深水区、走向新时代。
(人民日报评论部)
相关新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