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政府网的消息,日前,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意见指出,强化教师工资保障机制。依法保证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或者高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并逐步提高,保障教师工资按时足额发放。对于身处偏远地区的学校的教师而言,看到这则消息应当是受鼓舞的。毕竟,工资性的收入占据了这部分人群总体收入的极大比例,但只要在政策的贯彻落实上没有差池,依然还是会体尝到实惠。
在过去的一二十年间,伴随中国人口涌动的浪潮,农村、基层、偏远地区教师的流动趋势也与社会大势基本一致:从农村流向城市,从欠发达区域涌至发达区域。可以说,在教师资源的分配上,一个成熟标准的市场正在形成。而需要指出的是,教师资源的分配恰恰可以作为整个教育资源分配的一个切片来看待。的确,与教师的流动趋势相一致的,还有办学所需的所有资源,甚至包括优秀的学生,也纷纷被城市名校挖走。
在进入现代社会之前,由国家行政权力推行的儒家教育尽管也有国子监、府学、县学一系列具有等级的教育机构,但依托乡绅力量建立的私塾学堂也确保了乡村教育资源的供给。上世纪末,随着城乡、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愈发明显,缺乏政策支持的偏远地区的教育状况不可逆转地陷入困境。
亟须指出的是,这种困境并不是短暂的、某一方面的,而是长期的、全面而系统的。从最基本的教舍、课桌椅,到老师、学生都出现了让身处快速发展城市的人难以想象的糟糕局面。就在最近,湖北麻城一地还有学生需要在每个学期初自带课桌去上学,然而,有多少坐在宽敞整洁的大楼中的办公人员,能够知晓并且试着去解决孩子们的困难,依旧需要打上一个重重的问号。同样在最近几个月的央视上,“寻找最美丽的乡村教师”活动广受关注,不过该活动除了向我们展示那些服务于偏远地区教育事业的教师的炽热之心外,却也在更大程度披露了偏远地区教育资源稀缺的残酷现实。
美丽的背后便伫立着残酷。一如此次国务院要求“依法保障和落实民办学校教师在培训、职务(职称)评审、教龄和工龄计算、表彰奖励、社会活动等方面与公办学校教师享有同等权利”的规定,处于偏远地区和城市边缘的很多学校是民办学校,教师的工资待遇低不说,社保缴纳、职称评定和社会荣誉分配上的状况也较之公办学校更为落后。而要将现有的教师留在偏远地区,甚至于吸引一些优秀教师的加入,从政策的角度说,决不能再依靠道德引领,而必须要由福利待遇来吸引。
作为教育资源要素的核心,留住好教师当然是支持偏远地区教育发展的首要工作。不过,除此之外,增加对偏远地区学校基础设施,以及学生营养健康方面的投入,也不应落后。正如前面提出的,如今的反哺应该是长期的、系统的,而不是短暂的、片面的。当然,更重要还在于确保全面反哺偏远地区教育发展的资源分配格局能够形成,因为舆论一时呼吁起到的改变只能是杯水车薪,根本上还是要确立教育资源公平分配的利益格局。从制度层面,到具体的推动力量,这将成为时下中国教育层面最重要也是最不能绕过的议题。毕竟,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将深刻地影响社会阶层的上下流通状况,本质上说,教育资源分配向偏远地区倾斜的政策是在维持一个社会的稳定。
(社论)
相关新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