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在城市建设上一片繁华的鄂尔多斯,正遭遇着喧嚣之后的繁花落尽。据媒体报道,2012年8月的鄂尔多斯,随处可见停工的烂尾楼和讨债者。当地一位开发商称,80%以上的建设项目都已经停工,而这些房子的投资60%以上来自于普通市民。据悉,该市90%以上的家庭都拿出了钱投资房地产。(8月28日《中国经济周刊》)
“只有当潮水褪去,才知道谁在裸泳”,这句话套用在如今的鄂尔多斯身上,或可以改写成“只有当经济发展的潮水褪去,才知道哪座城市在实体经济的水中裸泳”。在经济下行的退潮期,一个民间信贷危机爆发的信号,便能迅速检验出当地经济含量的成色。缺乏真正的实体经济,靠高额征地补偿、民间借贷、炒房暴利支撑起的城市经济,就像一个虚拟的泡沫,一旦任何一个环节发生风吹草动,便可能面临泡沫破裂的风险。
谁能想象,鄂尔多斯80%建设项目都停工的现状之前,是曾经热火朝天的工地、民间借贷不停翻滚造就的巨大财富幻象。如今繁华落尽,依靠煤炭等资源类产品发家的鄂尔多斯,并没能迎来产业发展的下一座金矿,实现财富的保值增值。相反,因为太过依赖这种粗放式的野蛮生长经济模式,一头系着矿产,一头系着房地产,依靠民间借贷实现资金运转的产业链,却比普通实体经济需要承担更大的风险。
这其中的道理很简单,一旦资源类产品价格发生政策上的风吹草动,经济运行趋缓,资源产品就会成为经济下行的首当其冲者。顺着这条产业链往下,当资源财富不足以支撑房地产资金运行,经济下行又导致楼市缺乏现实消费去承接时,巨额的高利贷回报就必然成为“无本之木”。这种经济发展模式的最终结果便是,任何一环的资金断裂,都会导致游戏参与者在泡沫泛滥中玩火自焚。
一个很显见的现实是,不管房地产的创富神话被吹得多么神乎其神,一个城市的经济发展显然并不在于“有高楼之谓也”。如果城市无法真正从资源与粗放经济的发展中转身,不尽早着手进行产业升级,那么当地经济的发展终究也不过是海市蜃楼。因为任何经济的发展,都离不开作为具体消费者的人,如果城市经济不能聚集足够的人才与实业家,不能够用城市的软实力吸引外来人口投资、消费与发展,城市经济就难有源头活水。任何经济表面上的崛起,很可能也只会是昙花一现。
只不过,已经习惯了高息借贷、高额征地补偿与楼市暴利这种一夜暴富模式的当地经济,或许已经很难适应那种“文火慢炖”的实体经济发展。据记者调查,当地不少家庭都靠“吃高利贷”,一个五口之家往往工作的只有一两人,因为普通工作每个月辛辛苦苦才挣三四千块钱,“没有必要”。
既有过高的人力成本、房租、生活成本让实业家、外来人口望而生畏,又充斥着“工作没必要”的民间文化,一味依靠“一块钱干10块钱做的事儿”的民间借贷模式,发展的却又是没有多少人去接盘的房地产,这或正是当地为何能滋生出鄂尔多斯康巴什新区“鬼城”的根源。如今,鄂尔多斯正在遭遇实体企业与外来人口的“用脚投票”,80%以上建设项目停工,或是房地产泡沫发展到极致的景象图,但这也许更是依靠资源粗放与野蛮暴利经济发展模式带给人们的警示。(李妍)
相关新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