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频道 > 评论 > 正文

中国舆论场的信心回调 为民执政经得起考验

2012-08-22 08:08 来源:环球时报

  中国的舆论场在快速发展,它的一切都是动态的,但又并非不可捉摸。

  薄谷开来昨天一审被判死缓,同案犯张晓军被判有期徒刑9年。前重庆市公安局副局长郭维国等4人因徇私枉法罪昨天也分别获有期徒刑,最高的达11年。在开放的互联网上,这样的事情比在现实中更抓眼球。

  薄谷开来因杀人罪被判死缓,这处于法律正常量刑范围内,同公众的预期也很接近。然而由于她作为薄熙来妻子的特殊身份,此案无论怎么判,各种议论都无可避免。如果她被判了死刑立即执行,议论很可能更多。

  如果薄谷开来就是个普通人,发生同样的案子,她同样被判了死缓,那么在“少杀慎杀”已是司法原则的今天,对这一死缓判决的议论空间会很小。

  也是这两天,重庆警方击毙的那个周克华有可能是“假的”,在互联网上传得很热闹,警方被迫出面否认这一谣言。中国舆论场对“言论自由”放开的时间不长,也尚不彻底,质疑精神往往最受鼓励。

  然而只要官方认真回应,为民执政经得起考验,舆论的回调实际也会悄悄发生。今年以来公共危机很多,舆论质疑此起彼伏,但大半年过去,如果我们仔细评估,官方信息的权威性还是增加了。比如社会现在已经有这样的预期:政府会对重要公众意见积极做回应,公众意见很强烈的时候,政府也会做调整。

  很多事情互联网上的质疑很热闹,但最终赢得多数人相信的,还是官方信息。比如重庆被击毙者是“便衣”之说,虽然流传很广,但它的传播效果是不严肃的,甚至娱乐化的,警方否认的可信度明显高得多。

  薄谷开来案从一开始就被层层议论包裹,但到后来,杀人案的真实性以及官方对案情描述的真实性都渐被公众相信。高位者犯罪也要被追究,包庇者风险极高,这些都凸显了中国法律的公平性,给社会留下深刻新印象。

  中国现在有个很大的问题,就是质疑者说话很开放,无所顾忌,表达意见很充分,并且在互联网上能够得到呼应。而官方的回应方式和语言都很有限,事情越大、越敏感,这个问题越突出。因此质疑者常常能在舆论上争得主动,官方相对“干巴”的信息获得信任,需要人们把一个个事实串起来,慢慢领悟。

  这种领悟实际在积累。最近两年各地“出事”频繁,在它们得到各种解决之后,很难说那些事情的最终舆论效果都是负面的。中国现在非常容易出谣言,但谣言的寿命已经越来越短,官方在应付各种危机的时候,或许也应多有一些自信。

  我们鼓励这种自信,是因为只有官方更自信,信息公开才会被执行得更加自然,一些不必要的顾虑才不会影响敏感事情的处理,社会才不会因为某一个环节出问题,就堕入一连串紧张的互动。这样的突破已在中国出现,它们需要连成片,逐渐成为常态。

  从周克华被击毙到接回保钓者,再到判薄谷开来死缓,中国舆论场上每次都议论纷纷,需要官方通过各种渠道去把握其内涵。官方的确需要不断努力,以民为本,依法治国。只要中国的进步是实实在在的,民众心中自有一杆秤。

责编:李婷
0
我要评论
用户名 注册新用户
密码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