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王子制纸排海工程项目在江苏启东市引起当地百姓的激烈抗议,该冲突终因当地政府宣布永久取消该项目而渐为平息。日本媒体也关注到这一事件,共同社就此刊发题为“日企进军海外亟须正视当地权利意识高涨”的评论指出,“由于国内市场缩小,日本企业竞相进军新兴市场国家的趋势仍将持续,但这些国家的投资环境正在不断变化,这要求企业比以前更加注重当地民众意见。”
这样冷静理智的评论是可圈可点的。启东事件本身不仅触及到日本投资中国企业的责任问题,还涉及到中国地方居民的权益问题。这些同样值得地方政府部门、企业、媒体和民众进行思考。
长期以来,我们习惯于把环保看作是一种意识。但是,伴随着时代发展,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在发展过程中对环保用生命付出的代价,人们已经开始认识到环保更是一种权益。也就是说,人们不再把环保看作是可有可无的“软件”,或者视为一种超前的思虑,而是将其作为与切身生活权、安居权、生命权息息相关的一种权益。可以预估的是,未来民众对一些大而皇之的政治概念或许会失去兴趣,但对发生在身边、家边的环境变化则会给予更加紧密乃至过于敏感的关注,并且会采取一些正当或不正当的手段践行这类关注。这样的过程,西方国家早已有所经历。上世纪70年代,德国城市弗莱堡计划修建核电站,但因市民强烈抵制而作罢。
基于这种从环保意识到环保权益的变化,地方政府、媒体、企业对待和解决这个问题的方式方法也需要做出转变。应该说,维护环保权益,绝不仅是民众单方面的事情。政府方面在审查投资企业的立项过程中,不应仅把环保内容作为政府和企业之间的一种审查与被审查的过程,更应主动公示给当地社区居民,让其有知情权,并且允许质疑和讨论。与此同时,企业也应加强说明解释,在投资地推出诸如说明会、展示板、把宣传材料送到家等活动,不至于出现问题后都由政府只身承担责任。与此同时,媒体也肩负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对于环保问题,许多知识和标准并不是百姓能够完全、及时、正确掌握的。因此,媒体就承担着普及科学知识的重任,让百姓的环保权益有据可依,而不是激情使然,从而达到理性维护环保权益的目的。
当一场围绕环保权益的“碰撞”过后,有关方面更应进行冷静思考,并采取相应行动。唯有将以往代价作为教训汲取,积累新的经验,社会的和谐与可持续性发展才会同步进行。(作者:日本新华侨报总编辑蒋 丰)
相关新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