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频道 > 评论 > 正文

要有机制保证“全城躲雨”成为常态

2012-07-27 07:06 来源:新京报

  几次预警失误所带来的不便,恰恰是保证人们生命财产绝对安全所必须付出的成本。

  北京气象部门25日发布暴雨蓝色预警,称午后北京可能迎来新一轮强降雨,不排除个别区域出现暴雨。预警发出后,消防、排水部门等严阵待命,并堆积沙袋防汛减灾。由于此次暴雨蓝色预警首次通过短信向市民大范围发布,一时间,全城躲雨似“空城”,许多机构提前下班,让员工尽可能避开大雨,公交地铁高峰期间客流锐减,往日拥堵的街道车辆变得稀少,一些餐馆酒店门可罗雀。然而,这场强降雨并没有“如约而至”。

  “全城躲雨”,结果却是虚惊一场,许多人对此难以接受,在网络上,一些对这次不成功预警的质疑、批评、调侃之声不绝于耳。这些态度很不可取。

  在科技昌明的今天,尽管气象预报技术已经发展到一个很高的水平,但是,要做到百分之百地精准预报,事实上还没有哪个国家能做到。面对天灾的变化莫测,我们灾难的应急,有时必须付出审慎的代价。类似这种暴雨等极端天气的预警,在世界许多地方都存在,而预测不够精准,也是时有的事。

  例如,在香港,天文台与传媒高度配合,每逢天气异常,电视台、广播、网站等,都会把最新的天气资讯摆放在显眼位置;地铁、商场、住宅小区、医院等公共场所,都会悬挂标准化的天气预警级别。尽管常有人抱怨天文台发布的预警是“虚惊一场”,但香港市民普遍把天文台的预警“当回事儿”。

  很多地方的民众之所以对气象预警失误有颗平常心,显然是看到,与灾难带来的惨重代价相比,几次预警失误所带来的生活不便其实算不上什么,这样的失误,恰恰是保证人们生命财产绝对安全所必须付出的成本。

  此次无论是气象部门通过短信大范围预警,还是消防、排水部门在预警并非最高级别下严阵以待,单位让员工提前下班避雨,都是尊重生命的进步。天灾,事前完全没有人可以说得准,“有备无患”总比“有患无备”好。

  另外,也应看到,“全城躲雨”也说明,社会的防灾意识提高了。当天,很多企业表示只要不影响工作,员工可以回家办公,或者主动放假,让员工提前回家。很多市民也取消了晚上的社交活动,一些酒店门庭冷落。有这样的一种“全城戒备”状态,恐怕真的有大暴雨降临,也不会给大家带来多少影响。

  不过,这次并不多见的“全城躲雨”,与大家刚刚经历了一场61年最大暴雨有关。当灾害记忆慢慢褪色,无论政府部门、企业单位,还是普通市民,是否还能这样谨慎应对?才是值得关注的事情。要保证“全城躲雨”成为常态,需要一整套完整的机制,什么级别的预警,处于社会不同位置的人该有怎样的应对,要有相对固定的预案。这有待政府和市民一起探索和完善,而不能每次都“跟着感觉走”。(评论员 于平)

责编:安文靖
0
我要评论
用户名 注册新用户
密码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