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世界卫生组织7月4日消息,联合国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为牛奶中三聚氰胺含量设定了新标准,每公斤液态奶中三聚氰胺含量不得超过0.15毫克。而中国卫生部等五部委2011年发布的标准是,婴儿配方食品中三聚氰胺的限量值为1mg/kg,其他食品限量值为2.5mg/kg。(7月5日新华网)
面对这一最新国际标准与国内标准之间的明显差距,许多网友深感不满。不过,在这件事情上,网友们或多或少是有点冤枉现行国内标准以及它的制定者了。因为一个明显的事实是,现行分别为1mg/kg、2.5mg/kg的国内三聚氰胺标准,原本就是去年卫生部等部门完全依照当时联合国相关标准制定的。也就是说,现行国内标准,在新标准出台之前,事实上就是联合国的原有标准。
当然,强调这一事实,并不意味着,上述联合国新标准,对于国内相关部门来说就是没有重要借鉴和提醒价值的。而在笔者看来,它至少能向我们提醒这样两点:
其一,包括三聚氰胺含量在内的食品安全标准,并不是静止凝固、一成不变的,它应该也需要与时俱进不断重新修改、校正。其二,为了有效防止降低食品安全的潜在风险隐患,不断提高其安全品质,三聚氰胺之类标准的制定,实际上不可能“一劳永逸”,而只能是“只有更好,没有最好”。
据此前媒体披露,联合国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目前已“成为国际上最权威,也是各国唯一的食品安全参考标准,出版食品法典13卷,并每2年召开一次国际研讨会”。这也就是说,两年后的今天,三聚氰胺标准被再次修正为0.15mg,实际上是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两年一度的例行做法。相比于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目前国内显然还缺乏这样定期例行的、能够做到“与时俱进”的食品安全标准修正和检讨机制。而这也正是为什么相比国际标准,国内食品标准总是显得迟缓滞后的一个重要制度背景。(张贵峰)
相关新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