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各省高考第一批控制分数线陆续揭晓,如何填报志愿成了众多考生和家长的当务之急。填报志愿软件这一新生事物也开始粉墨登场。只要输入分数,就能量身订制适合自己的学校和专业?教育专家提醒,填报志愿软件仅供参考、切忌盲信和依赖。(6月24日《中国青年报》)
与过去的“包办志愿”、“面子志愿”相比,如今的家长和考生都更加注重志愿的理性填报。只不过,在信息不对称、信息不充分的前提下,家长和考生往往力不从心。于是,他们不得不将目光转向“外援”;而精明的商家从来都不缺乏“发现的眼睛”,不论是屡见不鲜的专门辅导学生填报志愿的“志愿家教”,还是新鲜出炉的填报志愿软件,“高考经济”的触角,不可避免地延伸到信息服务领域。
正如教育专家所言,填报志愿软件仅供参考,不能走进“技术依赖”的误区。究其原因,一是市场上的填报志愿软件鱼目混珠,信息服务的质量良莠不齐。二是志愿填报的主观因素很多,“冷冰冰”的技术服务,难以契合考生的多元化需求。三是高校情形千变万化,填报志愿软件的大行其道,可能会造成志愿填报的同质性,从而造成录取分数线的“水涨船高”;如此,填报志愿软件也就被抽空了意义。
志愿填报作为一件大事,需要处理好以下几对关系。一是社会需要和个性发展之间的关系,二是所报学校和专业之间的关系,三是提前批次和其他批次的关系,四是自我填报与他人指导的关系,五是自我填报与技术服务的关系。在这个工具理性盛行、实用主义膨胀的时代,“技术依赖”开始不断浸入社会生活的肌肤之中。与技术依赖相生相伴的,是人的自主性的不断下降,人们在一定程度上沦为技术的附庸。
志愿填报的要义,在于实现个体教育诉求和高等教育供给的有机衔接。在此过程中,考生要充分发挥主体性,以分数为基础,设计出符合自身愿景的教育目标。换言之,填报志愿软件可以“添砖加瓦”,却不能“反客为主”。
相关新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