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一些长期不上班、不在岗却依然领工资、享福利的“吃空饷”现象引起了社会舆论热议。据媒体报道,四川、重庆、湖南等7个省(区、市),清理出“吃空饷”7万多人。按照每人年均消耗5000元至2万元计算,年财政支出将在3.5亿元至14亿元之间,已成为一笔不可忽视的财政负担。
“吃空饷”根在哪里?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竹立家认为,查处“吃空饷”难在两点:其一,人员编制不透明是根源性因素;其二,监管程序存在漏洞。言外之意,有人“吃空饷”,都是机关单位包庇“惹的祸”。
但我认为,打击“吃空饷”行为,板子不能单纯打在“单位”身上,更要打在“人”身上。单位里有人长期“吃空饷”,恐怕没有哪个领导会不知情。明明知道,既不自己“清理门户”,又不“举报”,那么答案只能有一个:知情不报。不管是碍于情面,还是别的什么原因,实质都是一种“权力庇护”。多年来,“吃空饷”者时常被曝光,但哪些领导被问责了?公众很难看到。单位里有人“吃空饷”,若是查不出,领导继续为其“打掩护”;若查出来,又事不关己作壁上观,在这种现实语境下,清查“吃空饷”者就像挤牙膏,挤挤,就有;不挤,则没有。这样的清查不仅会挂一漏万,而且还会让有些人心存侥幸,前赴后继打“吃空饷”的主意……
清查和打击“吃空饷”行为,当然要建章立制,比如要将相关单位的人员编制公开,比如在网上实现职位、人数和人名的一一对应,畅通举报途径等。但关键是要对单位领导者实行严厉的问责制,并且设置不可逾越的“高压线”。比如,哪个单位有“吃空饷”者,首先要问责“权力庇护者”——单位领导。要知道,没有权力的庇护,就不会有“吃空饷”者,单位领导对“吃空饷”行为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遏制“吃空饷”行为,这个“牛鼻子”必须抓住。(惠铭生)
相关新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