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频道 > 评论 > 正文

"杰出校友"缅怀童年为何会遭强烈指责

2012-06-08 07:26 来源:大河网—大河报

  据《新京报》报道,两名南京拉萨路小学的校友分别实名发文,控诉小学期间曾遭遇暴力体罚、批斗、人格羞辱等粗暴教育。两人曾在拉萨路小学学习,后分别出国留学,被拉萨路小学认为是“杰出校友”。对此,南京教育局表示,十几年前的事没有讨论的意义,学生应该感恩。

  这本来只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儿童节当天缅怀一下逝去的童年生活,以一个成年人的眼光去追忆,曾经的喜怒哀乐都会令人不胜感慨。其中的一位实名发文者写得很清楚:“只是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唤起老师、家长们的注意,出于保护孩子的目的……成功的路径有很多种,不一定是非要经历暴力式、羞辱式教育。”令人始料不及的是,他们的真情流露却遭到了学校的强烈反弹,不仅有退休教师哭诉良苦用心,甚至有教师实名发帖:“我会在另一个世界遇到你。”这种言论出自教师之口,着实令人吃惊,以教书育人为己任者,心理承受力何至于如此脆弱?

  这两位校友,一个在美国西北大学工作,一个在剑桥大学就学,学校将他们当做“杰出校友”。按说,这两个校友自当投桃报李替学校美言才对。或许是因为远走异国他乡,或许是因为疏于人情练达,这两位“杰出校友”的帖文遭到学校乃至老师的强烈反感自然在所难免。

  每个人的学校生活都不可能一帆风顺,总会有喜悦烦恼乃至难堪场景的回忆。只不过,“杰出校友”大多自觉选取那些充满喜悦的瞬间,一团和气的温馨怀旧场景中,学校的优点被无限放大,可能存在的问题鲜有人问津。在这样的语境中,老师无论严厉还是慈祥都可以用一句“我是对你好”来概括,毕竟昔日的孩子现在已是“杰出人士”,就连一些不当言行,也完全可以“恨铁不成钢”一笔带过。沉溺于这样的一团和气无法自拔,大约正是学校面对“杰出校友”的批评闻之色变的关键所在。

  就此事而言,学校曾经的做法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以一种怎样的态度来面对不同声音。毋庸讳言,体罚、责骂孩子在很多学校都不同程度存在,学校或许不以为然,但却可能会对孩子造成心灵的伤害。“杰出校友”提出这样的命题,本身就是一种直言纳谏,令人遗憾的是,不仅学校未能展示出应有的雅量,就连当地教育部门也对此横加指责——“十几年前的事”至今仍在现实中不断上演,这种简单粗暴的教育方法,真的“没有讨论的意义”吗?“学生应该感恩”的潜台词,是否意味着学生只能追忆曾经的美好瞬间,选择性忘却那些给自己带来伤害的记忆?

  坦白地说,以一个“过来人”的身份反馈问题,原本是最容易令人接受的方式,因为事情早已过去,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已然足够。然而,学校讳莫如深的态度却将此演绎成为一场充满火药味的笔墨官司,实际上,“杰出校友”不仅应体现在杰出成就上,更应体现在杰出品德和独立人格上,从这种意义上看,勇于打破一团和气、直言纳谏的“杰出校友”更加可贵。(汗青)

责编:安文靖
0
我要评论
用户名 注册新用户
密码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