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12年高考第一天。从学生到家长,从学校到政府部门,全社会都在为这个主题而紧张、而忙碌。尽管这些年来舆论一直在呼吁,要看淡高考,但是每年六月的那几天,空气中依旧弥散着紧张的“硝烟”。我们的高考,为什么不能轻松一点?或许,只需要一点“小改变”,交通拥堵的烦躁、发挥失常的恐慌、考试失败的压力,就能缓解很多。
高考能否改到周末进行
为了给高考让路,北京正在召开的上海合作组织峰会推迟半小时。尽管如此,交管部门依旧很“紧张”。这让人想起老问题:为何高考不能改在周末进行?
这几年公众一直有关于高考时间推迟到周末的建议,教育部亦表示过会对这个问题进行研究,不过迄今为止,并没有实质性的改变。
以北京为例,交通拥堵问题是个让所有人担心的问题,上午9点开考,考生至少需要提前半个小时到考点。一边是比赶飞机还要紧张的考生和家长,一边是滚滚的上班大军,他们在早高峰中汇合,痛苦不堪。
有人说,交通拥堵主要发生在大城市,没必要为了少数大城市的拥堵而全国一刀切。这个说法如果在前些年还有一些道理的话,那么在机动车急剧增长的现在乃至今后,越来越多的中小城市也将饱受拥堵之苦,这已经不是一个少数城市的问题了。
其实,高考在六月初的哪几天进行,都没有多大的区别,如果放在周末,既可以有效地减少交通拥堵,还可以降低各种对高考的热度,想送考陪考的父母们也不用请假。何乐而不为呢?(木易 媒体人)
让“二次高考”发挥作用
其实过去很多城市尝试过一年两次高考,过去试点的时候叫春季高考。北京是从2000年开始推行,到2006年停止的。安徽、内蒙古等地也陆续取消,上海、天津等地仍在继续举行,但是报名人数在逐年下滑。
“一考定终生”的弊端已经无需多言,每年多举办一次,至少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纠偏”。但“二次高考”必须避免“春季高考”自身的一些问题。
春季高考渐渐趋冷的原因,在于功能定位不清晰,比如,没有完全承担起“选拔”的功能,高校不能从中获得与夏季高考相当的生源,学生也不能获得与夏季高考相同的选择空间;定位模糊导致制度设计存在缺憾,在考试、录取、人才培养等环节,高校和考生都没有完全体现出自主性和主动性。
所以,如果要一年举办两次高考,第二次高考就不能作为夏季高考的简单复制和补充,而要真正发挥作用——淡化高考的直接选拔作用,承载起“评价”的功能。考试仅仅作为对学生的评价,可以一年当中多次进行,让学生在多次考试成绩中,选择其中最好的一次作为向高校申请的依据。(储朝晖 学者)
让职业院校成为更好出路
在很多人的观念里,只要没考上本科,高考就是失败。因为目标单一,很多人就害怕失败。其实,在高考报名人数逐年下降的前提下,上大学已经变得越来越容易,很多职业院校甚至面临生源危机。问题在于,很多人不把进入职业院校当作“成功”。要改变这观念,需要做的很多。
最直接的是要适当改变录取顺序。在大多数地区,民办本科、独立学院放在本科第三批(在地方公办本科院校之后),高职高专放在最后一批进行录取。因为招的都是“录剩”的学生,这既决定了高职高专很难招到优秀生源,也让学生和家长会“对批次入座”,降低了对这些学校的评价。
此外,还应该给职业院校更大办学自主权,根据社会的需求,自主设置学科、专业、课程。一位高职院校的院长就曾向我谈起学校的困境,根据调查,该校学生对学校课程设置,尤其是一年级的公共课程普遍不满,学校也认为这些课程不应该设置。但是,他们却不得不开设,因为这些课程都是按国家要求必须开设的,不开设,学校就通不过评估,就是违规办学,学生也难以获得国家承认的学历。(蒋理 学者)
要优化高考,不要神化高考。高考要安全有序,公平公正,完善服务。但决不能全民高考,草木皆兵,如临大敌。我们如果把高考推上神坛,必然给学生带来心灵创伤。什么“爱心”高考、“驱鸟”高考、“交管”高考、“吊瓶”高考……完全没有必要。要相信考生的能力素质。
——罗崇敏(云南省教育厅厅长)
本人这辈子最幸运和最遗憾的事就是没有参加过高考。幸运的是:我的记忆里没有堆着各种书本,打着各种点滴,喝着各种营养品,画着各种重点,背着各种题型,填着各种志愿的各种不堪回首;遗憾的是我空白了这段记忆,缺失了这段人生体验。未来成败并不是由那考卷上的分数决定的,一切才刚刚开始。
——彭宇(主持人)
相关新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