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频道 > 评论 > 正文

当教育焦虑“追尾”理念纠结

2012-06-01 07:30 来源:河南日报

  近日的两则新闻,再次把我们的目光拽向了甚嚣尘上的“超前学习”现象。

  据5月30日《河南日报》报道,记者发现,幼儿园的课程表上竟然列着语文、数学、英语等多门课程,孩子的游戏时间大幅缩减,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倾向日益严重。同日的《大河报》报道,教育部公布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征求意见稿),对幼儿培养提出了非常清晰、具体、有指向性的建议,比如5~6岁孩子能做10以内加减即可。

  剑桥大学所做的一项研究结果表明,不满6岁的儿童应该接受以游戏为基础的非正式教育,未满6岁就开始接受语文和数学等正规学习的儿童,长大后学习表现反而不及较迟读书的同龄儿童。这也是为什么教育部会做出“5~6岁孩子能做10以内加减即可”之类的建议,“拔苗助长”反而欲速不达,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

  但中国家长们往往抱着“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的想法,拼命让孩子“超前学习”。不仅是幼儿园“小学化”,单是幼儿园之前的“早教”就有“双语教材”、“右脑开发”等名目繁多的说法,更不用说怀孕伊始就有了“古典音乐”抑或“读经”的“胎教”理念分歧。这种“超前学习”现象,反映了中国家长普遍的教育焦虑,唯恐慢了半拍,害怕落后半步,于是你超我赶、争前恐后,孩子们则如牵线木偶疲于应付。

  教育焦虑下,难免“病急乱投医”。去年,有两位明星家长“横空出世”,貌似为惯常的高压教育提供了有力的事实依据。一位是用“咒骂、威胁、贿赂、利诱”等高压手段“逼使”两个女儿考进哈佛、耶鲁的美国华裔教授蔡美儿,人称“虎妈”;另一位是秉持“三天一顿打,孩子进北大”的理念,用体罚教育将3个孩子送进北大的商人萧百佑,人称“狼爸”。他们的“丰功伟绩”被很多家长传诵,仿佛在他们的这种高压式、虐待性的强迫教育中,孩子们始终安之若素、甘之如饴。

  其实,“虎妈”、“狼爸”不过是噱头性的个案而已,“打骂教育”不足为训。但是,暴力教育的做法竟然成了有些人津津乐道的成功经验,多少反映了中国家长一直以来的教育理念纠结——采取传说中轻松自由的西式教育方式吧,孩子倒是轻松了,可现在社会竞争那么激烈,优质教育资源又那么稀缺,别人都在“超前教育”,要是我的孩子“懈怠”了,岂不输在了起跑线上?秉持传统的应试教育方式吧,“填鸭式教育”让孩子成了考试机器,少了很多乐趣,丢了很多能力,看着孩子背着沉重的书包,在假期中辗转于各种学习班,又实在心疼。

  至于别的教育方式,有探索,也有顾虑,比如有的地方出现了“私塾教育”,可担心接踵而至——孩子会不会陷入古典泥淖“食古不化”,与现代社会脱节?再如有的地方出现了“家庭教育”,但忧虑紧随其后——在家上学“圈子”太小,孩子以后如何与社会“接轨”、融入社会?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人心皆同。那么焦虑,又那么纠结,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

责编:安文靖
0
我要评论
用户名 注册新用户
密码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