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郑州,有的人行天桥冷冷清清,几成“摆设”,一天只有37个人从桥上过;有的地方,人车混行,20分钟内20多人“跨栏”,过个马路心惊胆战。沦为“摆设”的天桥,当初为何修建?规划前有没有充分征求民意?急需天桥的地方为何迟迟没建天桥?专家认为,郑州人行天桥存在规划不合理现象,主要因为不考虑周边交通问题,只是“图上作业”(《河南商报》5月11日报道)。
“天桥到处有,就是没人走。”老百姓不走人行天桥,是因为人行天桥的规划建设没坚持走“群众路线”。凡是群众满意的规划建设,都是把以民生为本作为指导思想。人行天桥是公共设施,又是民生工程,规划前应充分征求民意,引入公众参与,力争做到每建一座桥,都能最大限度满足市民出行方便的需求,切实把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落在实处。而郑州人行天桥之所以存在规划不合理现象,很重要的原因是相关部门设计前不考虑周边交通问题,位置上缺乏空间布局思考,有不少是“图上作业”、“闭门造车”。搞规划和具体建设的人不征求民意、不了解实情,怎么会想到老百姓最需要的天桥建在哪里、怎么建呢?
把人行天桥建成群众满意的民心工程,需要坚持走群众路线,事前充分掌握群众的需求,中间又充分聆听群众的意见建议,实施中更有广泛的群众参与,使天桥有坚实的民意基础。有关职能部门和官员要从过去“政府提供什么,群众享用什么”的思维,跃升到“群众需要什么,政府提供什么”的理念,这样才能具有正确认识群众利益的自觉性和及时发现群众需要的敏锐性,现在一些地方涉及到民生的项目工程建设,往往更容易采纳专家意见。有的官员认为,较之市民意见,专家的方案更具体,考虑的内容更全面、更具有操作性,而市民在提意见时,往往考虑的是自身利益,征集民意会使得工期无限拖延下去。而民生工程要办成民心工程,恰恰需要善于发现群众最不满意的地方、最关心的事情,及时化解热点、难点和焦点问题,满足群众的现实要求。要明确,政府与群众两者之间是相互依存、完全平等的。只有沉下身心去了解群众对决策的需求心理、对上级出台决策的评价反映,才能与群众一起平等协商、沟通内心世界,进而实现决策的完善与提高。
据报道,郑州市准备再建设8座人行天桥(地下通道),并已经进行征集市民对这些天桥选址、建设的意见和建议。这真的是一个良好的开端。接地气,连民心,见成效,希望今后更多的民生工程在规划建设中能够走“群众路线”,把人行天桥建成市民乐意走的“民心桥”“连心桥”。
相关新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