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人民广播电台评论中心 茹向阳)草莓丰收了,但却无人收购,郑州市南曹乡大湖村的果农们只得看着草莓烂在地里。往年草莓的收购价是每斤2.5元,最高卖到每斤2.8元;但今年形势大变,一篓草莓40斤10元钱,合每斤2毛5分钱都没人要。好不容易联系了收购商,收购价却十分低廉,果农们不停叹气。卢拴林是该村原来的老支书,眼瞅着自己4亩多地的草莓不好卖,也是满面愁容(5月11日大河报报道)。
又是一起农产品“卖难”,又是一次“果贱伤农”。供不应求-价格大涨-大量种植-供过于求-价格大跌,这种风险已成了一种周期性现象,成了一个难以破解的怪圈。究其原因,是因为农产品信息的不对称、不准确,多数农民在种植时很盲目很随意,往往是参考上一菜季的价格,跟着自己的感觉走,无法与迅速变化的市场对接,就会一再地遭遇“丰收的尴尬”。加强信息引导合理安排生产,增强农民适应市场的能力,这样的口号喊了很多年,但收效却还不令人满意。看看这个草莓丰收却遭遇卖难的新闻吧,它就发生在距离省会郑州很近的地方,而面对成堆的草莓满面愁容的,也不只一般村民,还包括“见多识广”的老支书。省会近郊尚且如此,如果是再偏远一些的地方,情况又会怎样呢?
农产品价格大起大落,无论对作为消费者的市民还是作为种植者的农民,都不是好事。这些年来,农产品价格多次出现“过山车”式的波动,主要就是供求信息不畅通造成的。只要我们不能很好地解决农产品市场信息不畅的问题,农产品价格大起大落的现象就会经常发生,无论是农民还是市民,今后就还得继续忍受价格剧变带来的阵痛。因此说,一些农业专家和业内人士呼吁建立起全国性的农产品信息机制,需要建立全国性的市场信息服务平台,很有必要,迫在眉睫。解决好市场信息问题,再通过产销一体化的运作机制,就能够实现市场需求量与农产品供给量的动态平衡,消费者与生产者、市民与农民实现双赢,皆大欢喜。在这方面,政府相关部门也应该更加有所作为。目前各种农产品协会或农民专业合作社数量很多,但一般规模较小,虽然有能力集中销售某种农产品,但他们得到的相关信息往往不够全面、完整,还没有能力指导农户多种或少种。而通过各级政府健全的组织结构,做好研究统计农产品种植面积、产量、价格等情况的工作,指导农民科学种植,保持农产品的供需平衡,这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也是政府的责任。
相关新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