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改委决定从5月10日起将汽油、柴油价格每吨分别降低330元和310元,这是今年以来我国首次下调成品油价格。发改委有关负责人表示,国内汽油、柴油价格与国际市场趋势总体上一致;根据现行成品油价格机制,国内油价必然“涨多跌少”。(10日河南商报)
确实,上次涨价时国际油价涨幅超过10%,这次降价时国际油价降幅只有4%,所以国内油价上次每吨上调600元,这次下调330元,幅度显得非常合理。可是,如果以最受公众关注的纽约国际油价看,2月8日国内第一次上调成品油价时,国际油价是99美元每桶,彼时的国内成品油价是8580元每吨;如今,国际油价已经跌到了95美元每桶,可是下调后的国内成品油价却是8850元每吨。如果将时间再拉长,这样的价格倒挂还要更严重,2008年6月20日国内油价是6480元每吨,彼时的国际油价却高达140美元每桶。
这样的价格倒挂,足以作为舆论质疑国内油价“涨多跌少”的依据。可是,发改委官员却总爱引用2009年新一轮上涨行情以来的数据对比,以说明国际油价涨得更多。猫腻在于,2008年的国际油价大跌,我们根本没有跟着急跌,而是在半路上就搭了个梯子,直接进入对面的上升通道。别人是从谷底到山顶,我们是从半山腰到山顶,两者怎么具有涨幅上的可比性?
在油价的上升通道中,国际油价连涨22天的可能性要远大于连跌22天,因此上涨过程能够及时跟上,下跌过程却几乎全被省略。这样的“涨多跌少”也许可被称为“必然”,可是显然很不合理。一来,“连续22个工作日”的调价机制,对国际原油价格变动的反应严重滞后;二来,成品油定价机制的跟踪体系将最受国人关注的纽约油价排除在外;三来,人民币在国际市场上的购买力不断增强,人民币汇率变动带来的价格利好被完全忽略。
经济常识告诉我们,价格总是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因此没有任何一种商品的价格会“必然”地“涨多跌少”。如果油价的确呈现出“涨多跌少”的格局,只能证明我们的调价机制本身是有问题的。从2005年6月25日的4400元每吨到2012年5月10日的8850元每吨,我国的油价已经翻番,“必然”的“涨多跌少”,画出了漂亮的上升曲线。可是,同时段的国际油价却在40美元每桶到140美元每桶之间上下波动了整整一个来回——试问,“涨多跌少”究竟是国际油价的必然,还是我们特殊的“必然”?
舒圣祥(会计师)
相关新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