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频道 > 评论 > 正文

李星文:保障房不能总建在城市边缘地带

2012-05-09 08:36 来源:北青网

  建设保障房是为了给市民住,不是报表上的数字游戏和沙盘上模型演示,得考虑他们的居住感受和生活便利,得对未来可能出现的社会问题有所预期。

  据《新京报》报道,5月3日至5月6日,郑州市第三期经适房轮候供应开始。一个月前,郑州市住房保障和房地产管理局发布了郑州经适房适时退出提上日程的信息,这意味着能选择的经适房会越来越少。但5月3日这一天的现场并未出现热销,而是遭遇“极寒”。此次共有9个项目、4002套房源供选购。根据统计,在选房第一天,650名申请者仅有64人登记选房。九成的人放弃了机会。

  近年来,全国各地的城市化进程如火如荼,大中城市的商品房价一再上涨,居者有其屋成了一些新市民可望而不可及的梦想。为了平抑房价,为了庇护中低收入者在城市中的居住权,中央政府严令各地加大保障房的建设力度。而经济适用房作为由来已久的保障房类型,也是本轮保障房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按说,经济适用房由国家提供土地并减免税收,其低廉的价位应该很有诱惑力才对。然而出人意料的是,不只在郑州,在杭州、济南、石家庄、昆明等地,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弃购经适房的现象。

  看起来令人费解,其实答案并不难找。各地居民之所以对新建的经济适用房态度冷淡,主要是因为这些房子普遍建在了离城远、配套设施不全的城市边缘。离城远,意味着出行不便,长途跋涉耗时不说,想挤上高峰时沙丁鱼罐头般的公交车也非易事。配套设施不全,意味着购物和办事不便,买菜、看病、去超市都得远征。对于那些年龄大、腿脚不便的人来说,需要下很大的决心才能完成这些简单的任务。把保障房建在孤悬主城区之外的荒僻之地上,看似完成了上级交办的任务、解决了市民迫在眉睫的问题,本质上则华而不实、缺陷内藏,很多市民宁愿“蜗居”在市里,也不愿意来此“改善住房条件”。当然也有些居民住了进去,居住的问题是解决了,离“安居”和“乐居”的境界却差得很远。

  除了市民居住体验不佳的问题之外,在保障房规划选址方面考虑不周,还有可能导致区域间发展失衡的连带作用。低收入群体相对集中居住,可能造成教育水平、就业水平等指标相对不足,带来一系列相关的社会问题。

  为了完成保障房建设任务,各地政府想了很多办法,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资源,这是值得肯定的。但建设保障房是为了给市民住,不是报表上的数字游戏和沙盘上模型演示,得考虑他们的居住感受和生活便利,得对未来可能出现的社会问题有所预期。也就是说,“可住”只是最低要求,“安居”和“乐居”才是应达的水平。地方政府如果只是考虑成本问题,总在偏远地区建保障房,而把好的区域全部用于商业区和高档住宅的建设,那是既不符合国家政策,也满足不了公众期望的。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曾明确表示,保障房项目应采取配套建设与集中建设相结合的办法进行,选址尽可能安排在近期重点发展区域、产业集中区域和公共交通便利的区域。希望各地政府能依令而行,改善保障性住房规划布局,使未来的房主们能够安居乐业。

责编:安文靖
0
我要评论
用户名 注册新用户
密码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