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辅材料政府指导价
如果不能从根本源头上去解决垄断和行政干预问题,促进教辅市场的真正有效竞争、市场公平,而指望凭借同属行政干预的“政府指导价”来实现教辅降价,乃至祛除垄断,显然并不靠谱、甚至南辕北辙。
据国家发改委23日介绍,从2012年秋季学期开始,国家对中小学生使用的主要教辅材料实行政府指导价管理,大幅降低价格标准。按照此次拟定的指导价水平,大部分教辅材料价格比目前市场价降低近40%~50%。
作为一个常年入选“中国十大暴利行业”的行业,教辅材料如果当真能像发改委所说的那样大幅“降价近40%~50%”,我们当然拍手欢迎。可问题是,仅仅通过“实行政府指导价管理”、凭借政府的外力介入干预,是否便足以保证实现“降价近40%~50%”,并进而从根本上祛除教辅行业长期存在的“暴利”?在笔者看来,恐怕是相当靠不住的。
教辅材料的暴利程度究竟有多高?从此前媒体调查揭露的事实来看,“40%~50%”显然远非教辅暴利的最高境界。据书商透露,“一本定价20元的教辅,成本一般只有5.6元”,“每本书的成本控制在2.8折,然后以5折发货”。这意味着,教辅的利润率,实际上已超过200%。因此,即使“降价近40%~50%”能兑现,也并不预示着能彻底祛除教辅暴利,其利润率仍可以维持在100%左右。
教辅行业何以能长期维持暴利,其根源究竟是什么?稍稍分析一下,支撑这种暴利的无非是这样两个基本背景和特点。其一,市场垄断,并且是全流程的市场垄断。这正如业内人士指出的,“这个垄断指的是从出版社到教育系统,到发行渠道,一直到学校的垄断。”如教材的编辑出版由国有出版社垄断,发行由新华书店垄断,采购由学校垄断。垄断与暴利之间,显然是一种连体同生的关系,垄断必然催生暴利,暴利必然伴随垄断。
其二,行政干预。与其他商品消费相比,教辅消费的怪异之处无疑是,作为教辅最终消费者的学生及其家长,在是否购买教辅、购买何种教辅、购买多少教辅等基本消费权利,事实上都是没有什么自主权、根本“说了不算”的。而真正说了算的,主要是手握行政权力的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如记者此前在安徽省调查时发现,教辅要想在安徽销售,首先必须进入当地教育部门制定的《安徽中小学学生作业目录》,进目录的代价是,“出版社要付出大约5%的利润”给当地教育部门下属的研究所。而在接下来的发行环节,安徽省新华书店拿到50%的发行折扣之后,会分出大约25%的折扣利润给各地市、县区教育局及乡镇学校三级教育部门。
这意味着,教辅市场实际上是一个行政权力高度介入、参与“分肥”的畸形市场,教辅暴利既是垄断的产物,也是权力寻租的结果。在垄断和行政权力的双重夹击下,学生家长除了牺牲权利、无奈为之埋单之外,几乎别无选择。
这种背景下,如果不能从根本源头上解决垄断和行政干预问题,促进教辅市场的真正有效竞争、市场公平,而指望凭借同属行政干预的“政府指导价”来实现教辅降价,乃至祛除垄断,显然并不靠谱、甚至南辕北辙。其最终结果恐怕无非是这样两种可能,或者是,教辅价格明降暗不降——标价下降的同时,分量也同时暗中减少;或者是,教辅价格虽暂时有所下降,但并不触动基本的暴利格局,风头已过,涨价便又卷土重来。这正如此前我们早已熟悉的,成品油价、水价、电价等政府指导价,哪一样价格当真下降过,而不是在“指导”中不断涨价、越“指导”价越高?
相关新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