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革胶囊”事件愈演愈烈,从4月15日央视《每周质检报告》爆出,至今已逾一周。每日尚可不间断看到各类跟进报道,各方的动作与表态。但公众的忧惧是否有所纾解,却仍不得而知。
据新华社4月21日电,中央领导多次对“毒胶囊事件”作出批示,要求严肃依法查处,确保人民群众利益。卫生部亦发布通告,召回并停用9家药企13个批次胶囊药品。公众当然希望此亡羊补牢之举,真的犹未晚矣,也让人们真正有理由“对医药卫生事业有信心”。更希望药监部门不断更新已查实、确需召回的其他胶囊产品及批次,比如4月19日传出消息的“浙江再检出33批次胶囊铬超标”,超标产品及涉案企业名单,仍未见公布。
眼观这些天来的事件查处和调查情况,仍有一些可能被疏忽的方面,一些诡异的各方说法与迹象,交错在一起,让人们难有松一口气的空隙。另一方面,面对汹汹的舆论问责之声,涉事部委却一直未有积极回应,药监部门继续自誉“及时采取措施”,令人诧异。人们看不到官员和责任机构出来道歉,倒不间断见识着权责部门内部专家的各色说法,“一天吃六颗,没吃多少铬”,“要冷静,不恐慌”。说者有意,听者寒心,姑且照此论调,“每天六颗,安全无虞”,但吃到国民肚子里的那些皮革废料、污秽庞杂,何止仅涉安全?
4月21日晚,河北阜城县发布消息称,该县涉案企业的纵火销毁证据一事,系由所在地乡人大主席宋江新指使,该人亦是学洋明胶厂法人代表之弟。一场公然烧起来的大火,一段查处中的插曲,让人得以虽浅却生动地鸟瞰,在这场攸关民众健康的“毒胶囊”丑闻中,某些政府部门及其工作人员,与无良商家之间的各种利益勾连。也同时包括,那些虽没烧掉,却在第一时间被借着查处、整顿的名目推倒的涉案厂房。平日里纵容甚至合谋,事到临头又妄图“丢卒保车”,个中算计来不及掩饰,实已昭然。
回头细想,一场人为纵火,据说证据尽毁。为避免同样“火灾”重演,相关证据线索的还原和追问便成当务之急。迄今为止真的只有一家明胶生产企业涉案?北京三元的否认,是否应当用更多证据(比如号称使用进口明胶的进货单和详细账目)来佐证?另一方面,被媒体曝光的诸多涉事企业,除一家纵火灭迹外,其他企业的账目、账本,现在何处?是否亦应得到重视、予以公开,并按图索骥进行大范围追查?即便是纵火焚毁了出货账本,如果真的想不让一粒漏网,全国范围关联企业的进货清单,是否亦应被列入倒推的范畴?查,还是不查;真正彻查,还是“佯作彻查状”,显然天壤之别。
丑闻总由媒体爆出,权责部门后知后觉,已然是比“毒胶囊”更毒的颓象———它在损伤和指向的,是政府职能是否有效运作。而在东窗事发之后,作为最直接责任机构的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迄今尚未给国民一声道歉,更是令人无法容忍的不作为。身为“部委管理的国家局”,其主管部委卫生部,至今也看不到起码的歉意,更遑论启动主要负责人的问责程序。没有涉事企业的道歉,公众尚可用消费者的身份去用脚投票;看不到政府部门的歉意和问责,人们是否只能忍了?
国家制度设计显然不可能只提供引咎辞职的选项,即便行政问责无为,全国人大亦有权启动质询程序,而对其间可能存在的渎职和贪腐线索,司法机关介入亦应循迹展开调查。作为保证行业质量的较成熟做法,药品GM P飞行检查缘何失效?涉事企业无一不顺利通过药品GM P认证,无一不抽检合格。这样的结果显然严重违背抽检和随时检查的概率,其间定有政府部门的极端不作为,渎职甚至贪腐。
如此全国范围的行业乱象,必须要有官员为此负责。而在事发之后,还念念不忘所谓“及时采取了措施”、“取得了初步成效”,并试图以此跳过公众的追责情绪,直接快进到“戴罪立功”的桥段,只能是打错了算盘。事态发到到如今的不可收拾,国家药监部门其责难逃,其咎昭昭。
更何况,对官员的问责与对全行业的彻底整顿,本身并不冲突,无须分出先后顺序。而且对官员严苛追责与否,直接决定了行业乱象是否能够彻底扭转和改观;也必须要用对负责官员的严苛追责,以儆后来者,树立起权责统一的标杆。官员引咎辞职,并不代表政府机构工作就此停顿,而官员对社会和公众,也应当具备起码的责任感和羞耻心。用对涉事高官的问责来表达歉意和诚意,不仅是政府信任危机的最好公关,更是政府责任感之所在。
“毒胶囊”乱象,公众除了忧惧,还有愤怒:事发逾一周,竟然真的听不到一声道歉?!相关监管部门出来道个歉,如何?!主要责任人担起责任,甚或引咎辞职,如何?!
相关新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