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上海一名小学生在回答语文考试题中的“如果你是孔融,你会怎么做?”题目时称“我不会让梨”,被老师打了大大的叉。这名小学生很委屈,认为4岁的孔融其实并不会这样做,坚信自己没有答错。孩子父亲将试题拍成照片发到微博上,网友热议纷纷,普遍认为小孩子说出心里话就不能算错。(4月19日东方网)
这样的试题如果放在三十年前,不可能引发这般热烈的争议。因为在三十年前的社会环境与教育环境下,小学生去质疑老师阅卷的权威性,是不可想象的;而小孩子接受“无条件尊老爱幼”的道德教条,在那时也是天经地义的。
但是,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当下的00后小孩接收信息丰富,视野和胸襟开阔,有自己的思想和判断,已不再视老师的言行为圭臬。日益多元和包容的社会舆论,也鼓励孩子充满个性,敢言敢说。两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孔融让梨我不让”才成为焦点事件,阅卷老师为千夫所指,成为僵化应试教育的典型体征。
客观而论,这样指责老师过于苛刻,毕竟这是一场考试,既然是考试,就得对试卷的对错作出评判。有网友说,“如果你是孔融,你会怎么做?”这是道德考题,怎么能够出现在语文试题里呢?我想说的是,如果按照这个“质疑一切”的逻辑,语文根本就没法考试了,因为所有题目都可能跟道德扯上关联。
“文以载道”是我们的传统之一,它能源远流长几千年,自有其合理性。具体到流传了一千多年的“孔融让梨”故事,其中蕴含的“仁者爱人”的儒家道德理念,也不能说就是迂腐的。不少网友说,不能拿圣人的标准要求如今的孩子,这话没错,可就算无法成为圣人,了解圣人如何为人处世也未必就是坏事。即使在教育理念最为宽松的美国,其小学课本里也不乏类似的道德灌输。
从这个角度说,阅卷老师对“孔融让梨我不让”打上叉,是在执行其教育任务。如果要说欠缺,该老师缺的是一份教育的智慧,他只知道忠实执行教学大纲,而忘了教学除了判断学生答题的对与错,更在于教化,引导孩子心智的全面成熟。
所以,如果是一个有经验有爱心的老师,他会采取更有技巧的办法,在表扬这名小学生说出心里话的同时,也委婉告知:如果和其他小朋友分享梨,把一个快乐变成两个快乐,岂不是更好?从传统儒家理念的“孔融让梨”到颇具现代气息的“分享梨”,这是灵魂工程师的价值所在。
相关新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