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5日,央视《每周质量报告》节目曝光称,以皮革废料熬制、国家明令禁止用作食品药品原料的工业明胶,被一些企业制造成“药用胶囊”。
该报道引发轰动效应。节目播出当天,制造工业明胶的河北衡水市阜城县学洋明胶蛋白厂经理宋训杰就放火烧厂房,企图毁灭证据。目前宋已经被刑拘。另一方面,警方也对制造毒胶囊的浙江新昌县儒岙镇不法商家展开行动,目前共查封生产线57条,抽检明胶23批、胶囊成品78批,并对部分账目进行查封,刑拘23名犯罪嫌疑人。
如果说之前曝光的三聚氰胺奶粉、含瘦肉精的猪肉,还能让我们以“以后不喝牛奶、不吃猪肉”来应对的话,那么这一次毒胶囊就彻底把公众逼到了悬崖边:人总是要吃药的,我们没有选择。
痛定思痛,不难发现“工业明胶”与“地沟油”有几分相似:它们本不该用于食品药品生产过程,而工业用途的明胶、潲水油又是合法的,理论上说执法部门不可能全面取缔;上下游产业间往往“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揣着明白装糊涂,把用于生物柴油的地沟油勾兑成食用油,把工业明胶做成药用胶囊。
这就是一条唯利是图、昧着良心挣钱的黑色产业链。要中断这种罪恶,必须依靠强大的外力。近半年以来,在公安、卫生等部门的重拳打击下,多条横跨数省的地沟油产业链被端掉;对付毒胶囊除了严格执法、落实监督,也别无他法。
连胶囊厂老板面对暗访记者都承认:自家产品的铬是严重超过国家标准的。老板心知肚明,但地方药监部门为何没能检查出来?我国《药品管理法实施条例》规定: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依法对药品的研制、生产、经营、使用实施监督检查,实施“强制抽检”制度。依《中国药典》规定,铬和重金属、微生物限度等都是明胶空心胶囊的必检项目,而毒胶囊的铬超标是几十倍,怎么就没能检出?是人出了问题,还是机器出了问题?
新昌县监管部门有必要给公众一个交待:自2001年当地进行胶囊行业“大整顿”之后,对本次被曝光的该县华星、卓康两家胶囊制造厂的产品总共进行了多少批次抽检,抽检情况如何?怎么就没有查出铬超标几十倍的事?
这种执法检验形同虚设的情形,我们似曾相识。去年,央视3·15晚会曝光了瘦肉精问题:猪肉运输途中,检疫人员只管收钱,根本不看猪,司机甚至用自己的尿代替猪尿做检测;驻屠宰场的检疫人员只核对单据和数量,本来拿快速检测试纸一蘸就能发现问题,但这么简单的检验也不愿意做。吞舟是漏,岂是偶然?
毒胶囊曝光第二天,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出紧急通知,要求对涉嫌铬超标的13种药用空心胶囊产品暂停销售和使用,并已责成相关省食品药品监管局对药用空心胶囊铬超标情况,开展监督检查和产品检验。但这13种药品,只是央视曝光的药品,只是参与调查的若干记者所掌握情况的“冰山一角”。从新昌县胶囊生产占全国市场巨大份额的情况来看,从涉案药企包括修正药业、通化金马等大型药企来看,内幕真的“很可怕”!
执法部门要缓解民众的焦虑,要重树公信,其调查绝不能止于媒体曝光的2家胶囊厂、9家药厂、13种药,而应进行“地毯式的调查”,在全国彻查,相关企业应家家过筛,并回溯上游。
正规药厂是经GMP认证(药品、食品行业的强制性“优良制造标准”认证)的,依《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要对每批次产品物料充足留样,对于所采购胶囊的来源、使用、检验,也有明确记录,药监部门应将所有留样的胶囊进行铬检测,追溯胶囊来源,看看是哪些监管部门放纵了“毒胶囊”。如果最后检测显示绝大多数商家是守法的,那就能有效消解公众的疑虑,重树监管公信。虽然检测所需时间可能较长,但公众对真相有足够耐心。
另外,有必要借鉴治理“地沟油”的上下游追溯制度,将全国的明胶厂彻底管起来,强制厂家设置专门的进出台账、物流转运单;应规定上游原料是皮革废料的,下游客户就不能是胶囊厂;绝不容企业在工业明胶和食用明胶之间打擦边球。要做到这些,责任就不止于药监部门,而需卫生、质监、工商、公安等部门合力形成针对全产业链的执法。
这么多年了,我们不能总见亡羊,不见补牢。
相关新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