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日前在局务会议上称,在统计数据上弄虚作假是统计领域最大的腐败,是对政府公信力最大的影响,坚决惩治和积极预防在统计上弄虚作假是统计系统廉政建设的首要任务。据记者统计,这是今年以来马建堂第四次公开强调预防和严惩统计数据造假行为。(4月10《新京报》)
看罢这一新闻,笔者立即联想到一个耳熟能详的笑话:“明明你口袋里只有50元,却搞一大堆数据证明你实际有100元的是什么人?”当有人脱口而出说是“骗子”时,马上有人纠正说“错,是统计局”。从表面上看,这的确是一个笑话,但在某种程度上却又是大“真话”,是对过往那些“被就业”、“被增长”、“被幸福”,统计数据严重失真的绝妙嘲讽。
今次,执掌国家统计局帅印的马建堂在短短三个多月时间内四次高调怒斥统计数据造假,将之视作“最大腐败”和“首要任务”,不仅表明统计数据造假由来已久、根深蒂固、愈演愈烈,“造假”的手段也在“与时俱进”、不断翻新,令群众深恶痛绝,同时也表明了国家统计局严明纲纪,大力营造诚信统计环境,严打统计数据造假,提升统计数据公信力的决心,让人充满期待。
然而,“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近年来,虽然“唯GDP”的状况在不断改善,但目前不少地方,上级政府考核下级政府的政绩,还是基本依据GDP来衡量的,干部升迁或政绩好坏,很大程度上也系于此。在此背景下,虽然《统计法》明镜高悬,虽然国家统计局实施了相关直报制度,关闭了传递过程中篡改数据的路径,却依然有地方政府以各种或明或暗的方式,在直报前进行数据美化。
由此看来,营造诚信的统计环境,遏止统计数字“注水”,光靠喊喊口号、义正词严痛斥,亦或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运动式执法整治,那是远远不够的,它需要及时“下载”、“安装”制度补丁,需要构建长效的管理机制,需要引入第三方评价,需要地方官员的权力自律,更需要从源头上修正官员的政绩评价体系,让“官出数字、数字出官”不再成为潜规则。
这其中,最重要的是要把统计数据造假当作“最大腐败”来反,当作“首要任务”来抓。当务之急,一是要从体制上改变“地方统计局是小兵一个,没有自主权”的尴尬地位;二是要加强《统计法》修订,让《统计法》更具刚性和可操作性。只有从反腐的高度,以反腐的力度来对统计数据造假,实行“零容忍”,才能捍卫统计科学的神圣性,提升政府的公信力,让统计数据更好地服务于决策,服务于民生。
相关新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