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频道 > 评论 > 正文

“杀医案”凸显的社会阶层疏离亦需关注

2012-04-01 08:37 来源:红网

  3月29日,哈医大“杀医案”嫌犯李某接受采访,称自己不应该滥杀无辜,案发前医生对自己态度还行,但医生不收他入院让他很生气。李某称,家里离哈尔滨很远,条件也很困难,爷爷还患有胃癌,一次次做检查加上人生地不熟等等因素,让他和爷爷都非常辛苦。(3月29日新华网)

  哈医大“杀医案”的血的悲剧,除了指向当下医改的不完善,政府投入不足,医疗部门商业性太浓,公益属性缺失,造成医患矛盾加剧,患者及家属宣泄暴力的潜在隐患增加,更在于当下各社会阶层人际关系的疏离。

  当一切都变得现实或实际,一切关系都变成简单的金钱交易关系,那么医患之间就难以逾越这个大背景。说直白些,患者就医,本质上已成为简单的“花钱买服务”。患者家属花钱了,那么医疗部门、医护人员与之相称的、相对应的服务就应该跟上。否则,患者和家属就不会满意,就要产生矛盾。

  此外,社会除了能够担负得起医疗费用的阶层,尚有一大批游走在贫困线及以下的弱势群体。他们看病就医,境况就会更其艰难。而不管怎样艰难,他们得病后,对于医疗服务的需求,却是必不可少的。这个矛盾,显然更为尖锐突出,并且不能让人绕开。这是个不争的事实。由这个矛盾涵盖着的,是弱势阶层人群的自卑和怀疑心理、抵触情绪、极度的边缘感。在医疗部门和医护人员同他们的关系上,构成一道鸿沟,有着“天然”的隔膜、疏离。这就为酿发悲剧埋下了伏笔。

  反观哈医大“杀医案”的来龙去脉,我们愈发感觉,这个过激的杀戮行为,是不该发生的。尤其,那位遇害的年轻实习医生的诊治,对当时作为患者的嫌犯来说,似乎也没有什么不当之处,双方的抵牾是不起眼的,根本不该构成激起嫌犯实施杀害行为的诱因。

  而正是这些不起眼、貌似妥当、一般人都该认可的诊治,却酿成了悲剧。我们又不得不考问,这是公众的疏忽、集体无意识,还是对弱势阶层的漠视?我们是否缺少了足够的仁爱、宽容、体谅,只是躲在现有体制机制框架的壳子里,依照着行业、从业人员已有的惯性或逻辑,各行其是?

  我一直坚持认为,哈医大“杀医案”本身凸显的医疗问题,不是孤立的存在。盲目对谁维权,为谁开脱,都于医改问题无补,于医患关系改善无补。如果大环境难有改观,医患关系必然永远紧张,阶层人际间这种疏离状况必然无限加剧,那么患者及家属的类似过激行为,就时有发生。而类似过激行为一旦发生,对哪一方来讲,无一不是上述问题状况的牺牲品。

  基于此,我们一方面同意有关部门和遇害医生家属维权,但也决不该超越法律框定的范围或尺度。尤其,哈医大本身及其上级主管部门,应该有所反思,并对此承担适当责任。这是社会道义与同情心的体现。如果没有这份道义和同情心,拒不接受嫌犯的忏悔,那么今后社会阶层的疏离状况只会愈演愈烈。

责编:安文靖
0
我要评论
用户名 注册新用户
密码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