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9日,晚自习的一次意外停电,竟引发湖南湘潭湘机中学高中生集体烧书、丢书、撕书,目的只为发泄心里积累很久的怨恨。据悉,该校每周只有周日上午半天假。调查发现,湘潭多家学校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补课。(30日央视《新闻1+1》)
一位在重点中学任教的好友有次苦笑着告诉我,高考结束的那天,校园里满是撕碎的课本、练习册、试卷,有的毕业生还将撕碎的书堆起来焚烧,好像非如此不能解心头之恨。此情此景,强烈地刺激了他,并为选择做一个教师感到悲哀。此后不久,我又从2010年6月13日的荆楚网上获悉,湖北仙桃某中学也发生了高考生集体撕书焚书事件。
湘机中学撕书、烧书的学生涵盖了高一至高三三个年段,且时间选择在高考前,不像仙桃某中学发生在高考后,但两者指向差不多,均是发泄对书本的不满,对课堂的不满,对学校的不满,对知识的蔑视,对补课的痛恨,归根结底是在控诉现行教育体制!
高考后将教材毁之一炬还可理解,因为它们已经尽到了敲门砖的作用,这些教材对他们再也用不着了,但现在正是高考冲刺阶段,考生一刻也离不开教材和复习资料,高一高二的学生则更加需要教材,可湘机中学的高中生仍然将它们烧了。此种极端行为表明当今中学生是何等地轻视课堂知识,敌视知识的载体——书本。
注意,怒火是会蔓延的,如不及时扑灭,会越烧越旺。秦始皇“焚书坑儒”的暴行暗含着这样一根逻辑链条:知识无用甚而有毒,因而必须实行愚民政策以达到巩固统治的目的,这就需要将知识的载体即书烧掉;但书只是死的载体,知识还有活的载体,那就是“儒”,俗称的知识分子,如不从肉体上消灭他们,文化知识还会得到传承。就这样,秦始皇由痛恨知识到痛恨书再到痛恨“儒”,最终走到了“焚书坑儒”这一步。
“焚书坑儒”这一联合词组,表达的虽是两种行为,却表达了暴君一脉相承的心理轨迹:一个不尊重文化知识的人,也不会尊重有文化的人(古代称“儒”,今天叫“老师)。这一命题还可做这样的表述:一个极端痛恨文化知识的人,自然会无比痛恨有文化的人。延伸一下,就会得出如此可怕的命题:一群恨不得把所有教材都付之一炬的学生,难道就不会迁怒于老师,做出辱骂殴打等伤害老师的事出来?近年来,伤师甚而弑师的新闻难道还听得少吗?典型如山西朔州二中男生李明残忍杀害郝旭东老师事件。他在自己的“死亡日记”中写道:我希望我用这种方式可以唤醒人们对学生的态度,认识社会,认识国家,认识到老师的混蛋,让教育业可以改变。”(08年10月21日《三晋都市报》)
绝非危言耸听!我从上述撕书、烧书事件中分明感受到了有种危险正在迫近老师。为此,我强烈呼吁,不求别的,只求保护教师的人生安全,教育部门要用铁的决心和铁的手段,减轻学生压力,坚决禁止节假日补课,同时启动教育体制改革,打破应试教育一统天下的局面,改革课程模式,引入多元评价机制,革新一考定终身的考试制度,让学生从沉重的应试枷锁下解放出来,轻松愉快地学习文化知识,做一个爱书、爱知识也爱老师的好公民。
相关新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