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是3月20日,但是这一天,无论你看传统媒体还是网络,几乎找不到有关“产品质量”的重大报道。让人很难相信,3·15消费者权益日才过去仅仅5天。那应该是一年一度的消费者权益运动的最高潮,而高潮之后居然霎时间沉寂,不要说给下一年度留下点什么新闻由头,甚至给下个月、下个星期都没留下什么新闻由头,这的确是有点无厘头。
唯一能记得的是3·15当天,中央电视台曾举办过一场宏大的晚会。老实说,央视一说办晚会,我就不由自主想到整整一舞台男女演员穿着节日的盛装,随着喜庆的音乐引吭高歌或翩翩起舞。当然,我不该这么想,消费者权益晚会不可能这么不严肃——— 但那是怎样的一种严肃呢?还是满满一舞台男女穿着节日的盛装,不过他们不是演员,而是“主持人”;他们不唱歌跳舞,而是用发自丹田之气的动听嗓音,字正腔圆或娓娓道来地念着一长串一长串台词,对那些涉嫌有质量问题的企业进行抨击。怎么看,这还是一场舞台秀。当然,他们已经尽量做得严肃了,可是我一想到中央电视台憋了整整一年,憋出来的不过是“麦当劳食品过期了15分钟”等“重大”质量问题时,我的确有点忍俊不禁;当晚会后不过几个小时,麦当劳就发布了措辞缜密滴水不漏的回应时,我的确有点想会心一笑。至于晚会前后的那一条条广告,我只能说:是的,这是一台晚会,就是一台晚会嘛!
宏大的机构做秀结束了。一切恢复平静。只有个人层面上,罗永浩还在死磕西门子,方舟子还在死磕韩寒。不过,最新的动态是:罗永浩发起了一场有媒体监督的活动,针对方舟子为主要受益人的“打假资金”涉嫌欺诈的问题,将向民政、税务和公安部门举报。打假斗士反被打假,这本来应该令人蹙眉发人深思,但我的第一反应却是觉得这有趣至极。你说,一个毕业后从来没有做过一天的独立科研、没有一项重要学术成果的平庸博士,居然在一个GDP排名全球第二的大国成为了“科学”的象征,成为了“学术打假”的旗手,这是多么有趣的一件事情啊!能和这桩事情之有趣程度相比的,只有下面这桩:一个没有受过一天相关学术训练也没有过一天相关职业经历的青春文学作家和赛车手,成为了这个国家关于民主和自由等公众话题上最令人重视的声音之一。更有趣的是,上述前一大有趣的当事人超出自己的专业领域,背离自己的一贯作风,开始对上述后一大有趣的当事人进行“打假”。当这种更有趣的事情不但堂而皇之地发生,而且席卷了全国诸多“意见领袖”,动用了大量的公共舆论资源而辩论得脸红耳赤,并让人们已经彻底忘记了这两大有趣人物曾经分别贴着的响亮标签“科学”和“民主”,甚至在论战中日益变得反科学和反民主的时候,我得说,这得用“有趣的平方”才足以形容其娱乐程度了。
为什么打假会日益成为做秀?我有一个可能冒犯众怒的解读。我的看法是:我们这个社会中的很多很多人,其实对“假”并不真正在乎。他在乎的是当“假”侵害到他的利益的时候。而这其实和侵害他的是“假”还是“真”未见得直接相关。满大街背着的LV包,十有八九是假的,但因为不侵害任何人的利益(除了该公司以外),所以谁也不在乎,背的人自己也理直气壮。包括所谓“打假斗士”方舟子,他早年还是有点理想主义的,但是仔细看他近年来真正耗费精力不屈不挠打的“假”,几乎都是和他本人有过恩怨的对象。而众人皆知的那些惊世大假,我从来没见到这位“打假斗士”出手过。无利害,不打假;即使打,也就是做做样子。这个态度,在我们当中恐怕相当普遍。上到全国性机构,下到打假的个体斗士,均是如此。而普通民众呢?假牛奶、假食品这些和切身利害有关的总是能得到较多关注,至于并不直接关乎个人利害的假话、假新闻那就姑妄听之任之了。
其实对于“假”的态度,应当来自于人们对于“真”的态度。一个社会如果没有诚恳的心态去打假,根子应当是其对“真”没有足够的坚定的信仰去追求。而之所以对“真”没有信念,恐怕又因为大家对“真”的标准认知走入了偏差。总以为那些形式上严密、充满口号公式公理的东西就是“真”的。但对于人类来说,“真”首先应当来自于对理性之不完美性的认识,以及对于内心世界的忠诚———扯这些已经脱离我现在的专业,请允许我就此打住。
相关新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