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频道 > 评论 > 正文

解答“钱学森之问”后最年轻教授才可复制

2012-03-22 09:11 来源:南方都市报

  2010年,“数学奇才”中南大学大三本科生刘路破解了国际数学难题“西塔潘猜想”,震惊国际数学逻辑界。19日下午,中南大学决定:聘请22岁的刘路为正教授级研究员,刘路成为目前中国最年轻的教授。据中南大学校长张尧学介绍,中南大学此举是为杰出青年人才提供更好的平台。(3月21日《南方都市报》)

  年仅22岁就被聘为教授,无论放在当今世界还是以前,都不多见。这消息传来,既有肯定声音,也不乏质疑。每有青年才俊出头,坊间总有声音敦敦劝告,莫捧杀。貌似言真意切,实则让人不太舒服,在当前年轻人遭遇的棒杀远比捧杀多,对真正有才华的优秀年轻人捧一捧有何不可?何况刘路比人们想象的要清醒,他的一席话令人感佩……“人生好比一道数学题,外在环境只能影响你的速度,或牵引加速,或阻碍减速,决定最后终点的人只有你自己。”这话既富有哲理性,又透出超乎其年龄的理性与成熟。

  在关注刘路不该被棒杀或捧杀的同时,我们更应该追问,刘路为何能够出现,这个土壤能够复制出多少刘路?

  接受记者采访时,刘路回顾了自己的成长轨迹,他称自己最大的财富就是“宽松的环境”。刘路的数学天赋并没有从小就展露出来,其父母都从事着与数学无关的工作,初中时他才对数学产生兴趣。对他的成绩,其父母很少提要求。父母亲的想法是,“能考多少分就是多少分,从不因为成绩指责孩子,奖励也只是偶尔。”“我觉得我父母对我的教育最好的一点就是给了我进取心,他们不会强制我要做什么,更多的时候是激励我自己去争取我自己想要的。”

  同样幸运的是,他进入大学同样成长于相对宽松的环境———大学里的刘路,虽然痴迷数学,但专业成绩也只是一般般,从未拿过奖学金,这不妨碍他继续专注于数学研究。

  刘路成为中国最年轻教授,释放了改革之魅,整个过程充满了改革者的魄力与善意。一个细节是,中南大学校长张尧学介绍,“我们本来是想给刘路评副教授,可是校委会讨论时,大家异口同声说‘副教授不行,要评教授’”。张尧学表示,中南大学对于研究员不是每年都要考核,“我们要给一个长期的、自由的研究环境,比如说三年、五年,你可以什么都不做,只做你的研究。研究不是像农村生产队记工分一样。我认为现在的计件式的考核方式是有问题的,要更宽松一点。”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如果高校能够不拘一格用人才,如果高校改变养鸡场的思维,如果学者所抨击的“学校资源配置行政化;相关行政管理者不懂学术规律,用行政手法对待学术问题,方式简单粗暴”早日成为历史,也许就能多一些刘路。即便刘路不能被批量“生产”,也会少一些“毁人不倦”,多一些学术自由的空气。

责编:安文靖
0
我要评论
用户名 注册新用户
密码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