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湾村第一个大学生王小林死了,死得孤独,死得安静,死得没有尊严。“当邻居再次透过窗口看到他时,他的身体已经僵硬,没人知道他是哪天去世的。”曾经,他是那么优秀:悟性高,字漂亮,成绩好,从一年级到六年级一直当班长,年年被评为三好学生,并成功考上大学,成为村里第一个大学生。曾经,他是家庭的骄傲,村里的荣耀,后学的标杆。现在,他却成了不幸的个体,家庭的悲剧,社会的谈资。世事难料!(3月18号《长江商报》)
太多的人将王小林的悲剧归咎于教育体制的弊端,认为这是“中国教育的失败”,中国教育流水线生产了太多与市场脱节的大学毕业生。其实,单从王小林的悲剧来剖析,这句话只说对了一半——王小林的悲剧固然与大学教育有关,但并不是与市场脱节的问题。1995年王小林师范学院毕业后进入县城一所中专教书,就拿现在来说,那也算是稳定体面的工作,但王小林却因为“不满学校的安排”不干了。要知道,1995年之前中国大学并没有扩招,大学生还算天之骄子,就业也由国家统一分配,并不存在“就业难”的问题。如果硬要说王小林的悲剧与大学教育有关的话,那就是大学教育没有给他一颗自食其力、独立开放的心。王小林悲剧的根源在于他自己的“不争气”。
西彦有云,“天助自助者”。他救以自救为前提,个体只有先学会自救,他救才会锦上添花。而个体的自救首先就决定于自己的心态。积极向上、坚实笃定而不萎靡不振、消沉面世才能突破命运的枷锁,踏上成功的道路。王小林的悲剧恰恰就在于他得过且过、消极殆世的残缺心态。辞掉工作之后,王小林很少帮母亲干农活,甚至因为干活的事打伤母亲。封闭、消极与暴戾从来都是连体孽胎!一个将自己囚禁在牢笼里的人你能够期待他有一个包容孝顺的心?没有了信仰支撑,王小林就是一具行尸走肉。
王小林独居十四年最终活活饿死,这当然拷问着当地公共救济部门的失察渎职,倘若当地职能部门能给予及时的心理救济,帮助他走出心理困境,重塑良好面世心态,王小林的悲剧兴许就能避免。但对于一个“不争气”的个体而言,任何来自外界的救助都是杯水车薪,甚至会饮鸩止渴——村民的帮助并没有让他斗志昂扬。
当前盛行“啃老族”,据调查显示,中国有65%以上的家庭存在“老养小”现象,30%左右的青年基本靠父母供养。在刚刚结束的两会上,政协委员、社会学研究所原所长景天魁称,应激励啃老族自立自强,取消其享受各种社会福利的资格,以起到鞭策作用。“激励啃老族自立自强”对王小林而言显然过于奢侈了,他根本无老可啃——父亲早早去世,母亲被他打到姐姐家。的确,正如景天魁所言,社会要做的就是激励他们自立自强,从心理上给予救济,心结解开了,个体命运才不至于陷入歧路亡羊的逼仄境地。
在恶势力面前,中国人是有国民性的,懦弱即是构成中国人国民性的底色。二十多年前,对于中国人的懦弱,龙应台喊出“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面对逼仄的命运,王小林同样是懦弱的,他是精神上的懦夫。其实,在悲剧发生之前,我们早就应该形成这样强大的声场:“王小林,你为什么不争气?”
争气,才是构成每个命运个体的共同底色。不管是寒门子弟,还是“×二代”。
相关新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