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频道 > 评论 > 正文

邓海建:乏力监管是“3·15”晚会总导演

2012-03-17 09:01 来源:河南商报

  3月15日,央视3·15晚会将镜头对准了麦当劳、中国电信等一批国际国内大品牌。家乐福用三黄鸡冒充柴鸡卖;麦当劳员工随意更改食品保质期;“中华学生爱眼工程”打公益幌子牟利;中国电信通过垃圾短信获利;工商银行等多家银行员工售卖客户信息。(详见昨日河南商报A04版)

  如同春晚之于春节,央视3·15晚会也成了消费者权益日的传统大戏。每年的这个时候,公众如压宝般猜测着哪些“劲爆商家”会被围观,哪些“彪悍品牌”会被拉下神坛,平常的权利憋屈,使得这种年度曝光越发散发出谜一样的光芒。麦当劳、家乐福、中国电信……尽管打的都是“老虎”,但与往年的震撼相比,似乎今年也只是讨论了一下“老虎”额头上的“王”是多了一点还是少了一横的问题。

  将打假保真的责任全部寄望于权威媒体,这本身就是一种值得玩味的市场心态。一方面,媒体有媒体的传播规律,与市场责任是两码事。3·15晚会中的诸多案例,基本都在数年之前已有发生,媒体可以将之集纳成册,等到2012年做成专题呈现给公众,但对于消费市场来说,唯有越早警醒,才越能减少消费者的权益被侵害。另一方面,媒体连年动辄可以在3·15晚会呈现出“惊天内幕”,尽管曝光事件多能得到稳妥的“善后”,但问题是,“媒治”的容易与监管的困难相映成趣,为什么平时的市场不能吃一堑长一智?

  3·15晚会一年也只有一台,即便撑足了24小时,也无法穷尽市场乱象的真相。更大的问题是,如果“晚会”有用、还要“警察”干吗?譬如今年的晚会上曝光了广州电信、上海电信等为了增加收入而为垃圾短信的发送提供各种便利一事。然而,早在2008年、2009年,央视

  3·15晚会就曝光过通信公司垃圾短信的案例……事实证明,垃圾短信禁而不绝,所谓靠运营商“清理门户”,不过是一声呓语罢了。媒体监督的力量,不过是呈现真相,至于是非之后的正义与公平,仍需要权力部门的尽心作为。

  对于指望靠3·15晚会来维权的,有限的晚会与无限的博弈关系注定要令其失望;对于被3·15晚会指名道姓曝光的,“垃圾短信”的姣好命运是最佳的“前车之鉴”。或者说,大牌的“3·15梦魇”不过是一场戏,戏演完了,生活还是要继续。2011年的中国消费市场,诸多知名品牌陷入“质量门”,据全国各级消协组织统计,去年共受理消费者投诉607263件。数字是冷的,事件是热的,权利与权益的保护,显然不是镁光灯与麦克风能“包办”的。也许,失语与乱语的监管,恰恰是这台晚会春光灿烂的最佳导演。

  ■邓海建(职员)

责编:安文靖
0
我要评论
用户名 注册新用户
密码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