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频道 > 评论 > 正文

制度虚设 才有了虚构般的“情人反腐”

2012-03-17 08:24 来源:红网

  仿佛是一个虚构的小说情节:3年前,感觉危险正在一步步逼近的蔡爱华,报警将情妇周青送进监狱;两年后,刑满释放的周青向江苏省纪委举报蔡爱华涉嫌受贿以及生活腐化等问题,蔡随后被“双规”和逮捕。(3月16日《大河报》)

  “情人反腐”虽然不能当做反腐败的可靠途径,但也毕竟是意外收获。这种用来表达爱恨情仇的私人恩怨,本来与反腐败的政治意义相去甚远。之所以也能将其冠以“情人反腐”,是因为反腐败的力度和手段有点捉襟见肘。这就像人们在正常收入不是很高的情况下,偶然中一次奖也是可喜可贺的。那么,这起情人反腐为何“仿佛是一个虚构的小说情节”?

  “虚构”是凭想像编造出的现实生活中并非存在的“故事”,其中还不乏捏造和伪造。归纳起来就是,在说法上存在,但在现实中不存在。而发生在江苏省扬州市原市委常委、组织部长蔡爱华身上的“情人反腐”案,离奇得仿佛是一个虚构的小说情节,其中的“虚构”却是常识下不成立而事实上发生了。因此,让人匪夷所思,感觉仿佛是虚构的。

  让人觉得虚构的东西,必定是突破了人们的常识,产生“怎么可能呢”的疑问。按照体制彰显的制度,具体到法律法规,这起“情人反腐”案的情节,多处令人不可思议:怎么可能呢?暂且不说一个热衷于与情人厮混的好色之徒,怎么会从人事厅综合计划处处长平步青云,被提拔为扬州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就从把情人送进监狱这件同样有点“虚构”的事说起,已经够让人觉得虚构的了。

  按常识推理,当情人反目并形成对自己威胁时,委曲求全甚至杀人灭口都有可能,但将昔日情人送到一个鼓励检举揭发、带罪立功的地方,除非自己身上没有污点,否则不是找死么?但污点在身的蔡爱华不但这样做了,而且在昔日情人服刑期间检举他腐败、卖官等情况下平安无事。要让人们接受这样的事实,在认知的两个要件中,必须否认其中一个,或这个“检举”情节是虚构的,或相关的司法机构是“虚构”的。事实上,司法机构是实体,不可能虚构,那么,相关的制度就是虚设的。蔡爱华正是意识到了这一点,权大于法,他完全可能用权力操控法律。致使周青在南京市看守所服刑期间,向管教人员检举蔡爱华腐败、卖官、报假案,但没有得到回复。这是“故事”的虚构还是制度的虚设?发生了这种有悖于情理和法理的,让人产生“虚构”之感的“故事”?

  然而,蔡爱华的最终落马,并非法网恢恢,疏而不漏,还是因为爱恨情仇引发的个人恩怨。“昔日情人丝毫不顾及往日情分,这是周青没有想到的。从她被关进看守所的那天,才真正下定了举报蔡爱华的决心。”但权力之手既然能伸到监狱里,在监狱外就更加放肆了。重获自由的周青,噩梦还在继续。由于她一轮又一轮地上访、申诉和检举,给她带来了希望,也带来了危险。“9月的一天,她在家看电视时,突然听到门口有脚步声,防盗门的猫眼被捅开,一只铁钩子伸了进来,门被撬开了。八九个身穿便装、操扬州口音的男子冲进来,没有出示任何证件,把周青按倒在地铐了起来,连鞋子也没让她穿,就把她带到了南京市新街口派出所。”如果还基于一个法治社会的前提,结合举报贪官遭遇这样的不测,二者之间,至少其中之一是虚构的。假如后者的遭遇是事实,那么,前者就是一个在权力操控下的形同虚设的法治环境。

  因此,这起“情人反腐”给人以“仿佛是一个虚构的小说情节”,既说明了反腐败面临的困境,又暴露了权大于法的制度弊病。如此类似于玩“无间道”的反腐败都这样曲折离奇,试想通过制度主动发力,清除权力腐败,似乎就更显得“虚构”了。

责编:安文靖
0
我要评论
用户名 注册新用户
密码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