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木 媒体人
近来下基层,与地方环保官员们聊天时,他们不约而同地谈起一个问题:怀念早些年的“环保风暴”——那几年常有“环保风暴”的时候,借着那些自上而下的“风暴”,环保部门既受重视,环保工作也好开展,基层环保工作人员执法的时候,力度也会强硬很多。如今没了“风暴”,法律法规又难完全落实,工作比之前难开展多了。
无独有偶,在去年3月的一次记者招待会上,曾有记者问环保部一位官员:“为什么我们见不到‘环保风暴’了?”——看来,怀念“环保风暴”并非个案,而是一种普遍的舆论心态。公众怀念,媒体怀念,基层环保工作人员也怀念。
为什么会怀念环保风暴呢?从理性上看,这种风暴式的环境治理方式虽然起过很多作用,能在“风暴效应”中凝聚舆论的关注、震慑污染者、提升环保权威性——可风暴毕竟只是风暴,这种一时的能量聚合难以制度化地解决问题。每一次“风暴”,其实都是跟在突发事件和被动形势后面的“亡羊补牢”;每一次“风暴”,都未能如愿变成常规性制度固定下来,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
既然如此,舆论为什么还会怀念“环保风暴”?其实,人们怀念的不是“环保风暴”,而是怀念“风暴”中那种雷厉风行的执行力。
就拿最近广为舆论关注的PM2.5来说,研究表明,前段时间中国很多城市阴霾笼罩,罪魁祸首就是那些直径小于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问题都知道,可就是缺乏执行力。至今那个并无多大技术障碍、国际通用的PM2.5监测还没有开始实施。
另一个缺乏执行力的是处罚。“环保风暴”,最让公众瞩目的是对污染企业的处罚力度。比如第三次“环保风暴”中,通报了投资1123亿元的82个严重违反环评和“三同时”制度的钢铁、电力、冶金等项目——这些行业向来被视为强势企业,敢于碰硬碰强,并依法严惩,这就是执行力。可如今这样有震慑力的处罚很少看到了。当我们告别了“风暴”,日常执行力又裹足不前,叫人如何不怀念“环保风暴”?
期待环保部门能看得懂公众“怀念环保风暴”中的民意:可以不要“环保风暴”,但不能没有强硬的执行力。
相关新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