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调查,仅北京地区,就有数百家非法“3·15”网站。这些网站刊登消费者的投诉信息后,依靠收取涉事企业的公关费和删贴费牟利,日进数万元,而消费者从头到尾都被利用。据从业者称,315前后投诉最多,也是他们挣钱最快的时候,业务量能翻番。(3月15日《新京报》)
对于消费者而言,“3·15”是个无奈的节日;对于商家而言,“3·15”是个提心吊胆的难关。只有到了这一天,消费者的委屈似乎才有人真正过问,增加自己与不法企业谈判的筹码。然而我们不禁要问,在媒体与执法部门之间,企业更害怕哪一个呢?
显然是媒体曝光,不然你无法解释为何12315每天都能打通的情况下,公众为何特别钟情“3·15”这一天。媒体的大举介入,使得维权成为社会焦点,对于一家靠品牌信誉吃饭的企业而言,实在是没有什么比曝光在公众面前更可怕的事儿了。众多的非法网站恰是看中了这一点,纷纷充当起自媒体和爆料人的角色,对涉嫌侵害消费者权益的商家进行敲诈勒索。
广撒网,一定能捕到心虚的鱼儿,好在能够交钱了事,好在一年就一个“3·15”。这种行为,像极了以敲诈为生的假记者,除了能够自肥腰包,只会造成三输的局面——消费者、企业和社会公信力。不得不说,这种唯利是图的行为已经丧失了做人最起码的底线——谁不是消费者呢?那些假冒伪劣产品就不会找上你的门?
也许他们还认为自己是在做一件正义的事,反正那么多的侵权行为你们都不管,就当我为消费者出口气了。逻辑虽然经不起推敲,背后却是真问题,如果日常的维权通道畅通而有效,消费者何必在网上碰运气,何必还在乎一年一天的什么节日!
回顾几年来的案例,从双汇的瘦肉精事件到达芬奇家居的造假事件,无不是通过中央级媒体的曝光而引发巨大震动的,而这种曝光,一年可能只有屈指可数的几次,事后的整顿效果究竟如何,恐怕还是个未知数。在此背景下,罗永浩只能选择怒砸冰箱来维权,普通消费者又能有什么好办法呢?
当正常的维权一再受阻,觊觎已久的不法分子一定会主动承担起“监督”的职能,到头来不过是成全了敲诈者的狂欢。治本之策无他,唯有让合法的监管强大起来,真正有动力、有能力站在消费者一边,才会让每一天都是“3·15”,让敲诈行为失去存在的土壤。
相关新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