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3·15”来临。有媒体报道,一些打着“3·15”维权旗号的网站,通过向企业收费删除消费者投诉帖来牟利。这样的网站,据记者调查,仅北京就有数百家。
这类网站牟利的方式并不复杂:消费者在网站上发布投诉信息,如果相关企业付钱,网站就迅速删帖;如果企业不给钱,投诉信息将被置顶,目的仍是逼迫企业“就范”。临近“3·15”,生意尤其好,最多时,一天收入可达数万元。
据称,中消协早已注意到这一现象,去年向工信部反映后,曾关停了一批。这类网站为何如野草般火烧不尽,这种巨大的灰色利益或者说“需求”为何能够顽强地存在,值得深思。某种程度上,它能够印证中国消费者的维权处境,也能够标示金钱赎买、花钱摆平方式的大行其道。
“消费者从头到尾都是被利用的”,报道这样叙述。我们可以从中确证,消费者与企业之间的强弱不对等的关系。消费者往往分散为个人,而被投诉的企业是组织,网站也可以说是企业组织,组织相对个人,总是处于强势地位,而且组织之间更容易形成利益的合谋关系。
企业花钱买删帖,企业收钱提供删帖服务,这让人看到资本的力量,看到企业的另一面。也就是说,在这一现象的背后,应该注意到,企业是如何借助资本的力量,按照自己的意图来规定一种社会信息状态。更进一步说,企业借助资本,实现了对社会的控制与形塑。这是值得担忧的。
三十多年来,中国经济的崛起,实际上伴随着企业和资本的崛起。企业对利益的天然追逐,以及这种本性的价值合理化,从而释放了巨大的经济能量,推动了国家的发展,社会经济的进步。这是中国的企业实践,在世界话语层面,企业往往被称为迄今最有效的经济组织,是人类文明的重大成就。
这都不错。但长期以来,我们也许更强调了企业对社会政治经济的正面积极力量,而对企业或者说公司资本对于社会的风险一面认识不足。事实上,在那些企业发展更成熟,资本力量展现更充分的发达国家,人们对企业的忧虑正在出现,这些忧虑包括,企业对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渗透乃至接管,企业利益与社会公共利益的关系,企业代替国家行使政治职能等等。
现代社会是一个经济社会,政府、企业和个人构成一种基本关系。这其中,企业比个人有钱,富可敌国的企业尤其是跨国大型企业亦不在少数;企业又比政府更“自由”,在法律框架内,企业实现自我意图的机会、能力和自由度,都高于政府和个人。这就使得企业的力量、资本的力量有可能变得不可控。这样的例子很多,比如引起日本核泄漏事件的核电站,即为私人公司所有。
在中国,企业仍然在发育和壮大过程中,一些担忧可能还很遥远,但并非无迹象可寻。花钱删帖、金钱公关就是一种表现,不少大公司、知名企业也曾参与其中;此外,在环保、产品安全等社会治理领域,都可以见到资本的非正常表现。
企业可以花钱买删帖,花钱掩饰对自己不利的社会信息,在权力得不到有效制约的情况下,企业也可以花钱买权力、买政治身份或者买政治庇护,这可能是中国当前最堪忧的问题。
消费者的投诉,从它作为一种社会信息的角度说,用权力还是用资本屏蔽掉社会信息,是权力出场还是资本出场,本质上其实没有什么不同。权力和企业都需要在法律范围内行事,即便如此,对金钱和权力、政府和企业于社会可能造成的损害,带来的风险,仍然需要保持警惕。
相关新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