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金水区庙李镇有个爱心书屋——“若木书院”。每天下午4点后,这个免费看书、借书的书屋就开始热闹起来,附近外来工子女放学后纷纷进来看书、做作业、画画、下象棋。“院长”胡圣年说,自己能坚持到现在,最感谢的是书院里的一群“雷锋”,“有捐书、捐钱的,有做志愿者帮孩子辅导的”。
“雷锋”并不遥远,“雷锋”就在我们身边。胡圣年和他的支持者就是今天的“活雷锋”,而像若木书院这样的草根公益组织则是当代的“雷锋团队”。每年3月临近,政府总号召人们学雷锋,今年政府更是采取多种措施想让学雷锋活动常态化,可当致力于公益的“活雷锋”真的出现时,政府又该为他们做些什么呢?
在我看来,一是为其正名。由于当前法规限制,很多草根公益组织无法在民政部门直接登记,首先需要找到业务主管单位。虽然北京、广东等地在逐步放开,允许公益慈善等几类社会组织直接登记,但在河南,注册门槛依然未见松动。胡圣年曾为若木书院注册一事去民政部门咨询,未获批准,这为其申请资金支持和扩大宣传带来很大障碍。据了解,河南血友之家等公益组织也遭遇类似困境。
二是购买服务。公共治理的合理格局应是“小政府、大社会”,凡是社会能够提供优质服务的领域,政府就不必插手,必要时还应给予支持。在国外,政府购买NGO的服务已成常态。以2007年为例,美国政府购买的NGO服务总额就达5000亿美元。去年,北京市民政局宣布,当年会投入2亿元购买社会组织的公益服务。那么,河南有无类似计划?对于这类公益组织,政府用购买其服务来弥补自身职能上的空白,不正是为民负责的表现吗?
三是帮其专业化。现实中的“雷锋”并不完美,“雷锋团队”也可能有种种先天不足。草根公益组织多有个共病,那就是对发起人的依赖过大,制度建设不足;而发起人的道德热情又常常高于其专业能力,在知识结构上不够全面。这在胡圣年、抚养弃婴的兰考人袁厉害、收留流浪汉的信阳人杨正海身上都有所体现。对此,民政部门可以组织一些免费的专业培训活动,为他们提供相应的知识学习平台和技能训练,让这些“雷锋”能力更强,并帮他们组建起“雷锋团队”,这也有助于爱心书屋入驻郑州的每个城中村。
总之,政府应在号召人们学雷锋的同时,帮助那些“活雷锋”们扫除制度障碍,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帮助他们茁壮成长。“雷锋”既在我们的身边,也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随着政府对“活雷锋”和“雷锋团队”支持力度的加大,相信会有更多的“活雷锋”在中原大地上涌现。
■韩青(市民)
相关新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