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最近发布的《2011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产学研结合情况分析白皮书》显示,国家科技奖获奖项目中产学研合作趋势越来越明显。比如,1985年产学研合作项目占获奖总数的比例是2.64%, 到了2011年,这个比例攀升至17.57%, 为27年来最高。这表明中国社会在科技进步的过程中越来越重视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以推动经济社会更好发展。在获奖的产学研结合项目中,央企的参与占到“半壁江山”,恰好50%。这是一份表现良好的成绩单,但还没有达到优秀。相对于央企的综合实力而言,仍有进一步提高的空间。央企完全有理由也有能力在产学研结合的创新方面取得更大的进展,在产学研创新过程中有更好的表现。因为央企具有诸如人才、资金、产业经验积累等一系列优势。目前这些优势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表现,其主要症结在运行机制和发展理念。同时,央企对产学研创新方面的认识还不是很到位,因为不搞创新也能过很好的日子,也就往往缺少压力和动力。
根据《白皮书》中的统计结果,目前在基础研究领域,产学研的结合比例比较低,这说明我国的原始创新还有待加强。对一些技术性的、工艺性的问题进行 “小步子”的创新,这在创新理论上叫“集成创新”,而更具爆发力、更有价值的创新更应该体现在“原始创新”上,原始创新需要在基础理论方面进行更深层的创新。
我国的产学研发展水平跟当前的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是相适应的。中国正处于工业化中后期,而西方社会已经进入到后工业化阶段,一些发达国家的产学研结合更多体现在市场培育与开发的研发阶段,而中国的产学研更多体现在如何更好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这两者之间不存在优劣比较,只是在不同发展阶段不同侧重点的表现。当然,随着中国工业化的逐步提升和完成,我们的产学研着力点应该转向促使企业和产业攀升至价值链高端的领域。
现在很多企业,包括一些央企,搞创新的时候热衷于工艺创新,比如对某一个生产行业的生产环节通过技术进步给予优化和完善。这固然是创新,也是很重要的创新,但不一定是最优创新。最优创新需要开辟出新的市场。从未来中国社会对央企的定位和期望来看,央企应该在创新方面狠下功夫,由生产中心变成研发中心,这是真正做优的过程。央企有资格也有责任进行这种角色的转变。
尽管央企在科技创新方面表现了很大的优势,我们也对央企的科技创新给予了厚望。但是从科技发展和创新规律来看,创新往往是一种非线性发展,更多地是以一种“奇迹”的状态出现。真正具有突破性的科技创新,或许不是出现在有大量人才储备、有大量资金可用的企业里,而是在一些新兴的中小企业里。因此,我们应该对中小企业的科技创新潜力予以充分重视。
对央企科技创新寄予厚望与对中小企业科技创新充分重视并不矛盾。虽然从目前来看,央企在企业创新中处于主导地位,但是遍布社会各个角落的中小企业,对社会需求、对市场机遇最敏感。从这个意义上讲,央企与中小企业在科技创新方面可以有机互补。央企可以把生产环节转移到中小企业去,中小企业把对市场的敏感度和市场对科技创新需求的紧迫感传递到央企,形成科技创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状态。
国家政策从导向方面应该强调的是,企业发展一定要建立在科技进步的基础上,不能再停留于依靠廉价劳动力提供廉价商品的阶段。同时,政府应该在帮助企业科技进步方面下大力气,不仅拿出富有含金量的政策,更拿出真金白银来推动和支持企业进行科技创新,实现产业升级。(作者系中央党校教授)
相关新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