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希腊学者阿基米德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动地球。他是杠杆原理的发现者,知道杠杆的力量无比强大,更知道支点的必要性。商务部近日印发了《关于开展2012年消费促进活动的通知》,部署开展2012年全国消费促进活动,并将自清明节至劳动节期间,在全国组织开展首个全国消费促进月活动。(3月13日《上海证券报》)在我看来,这则通知,如同没有支点的杠杆,在“空间”里无法发力。为什么这般说呢?通观通知精神,从“选取一批规模大、信誉好、有影响力的大型商贸企业和餐饮服务企业作为活动主体,在省会(首府)城市、计划单列市组织开展大型综合性促消费活动”,到“扩大消费规模、促进消费升级”、“促进便利消费、实惠消费、热点消费、循环消费、安全消费为重点,以开展节庆活动为载体,营造全国范围上下联动的促消费氛围”,纯粹属于纸上谈兵,墙上画饼。
消费,并不需要“通知”来“促进”。无人不喜欢消费,没人和消费过不去。之所以长期以来内需不振,消费不兴,衰颓到貌似要顿足干着急的商务部发布“通知”来“促进”,乃是人们不敢消费、没钱消费。曾记否,长期维持低利率,在通货膨胀背景里保持事实上的负利率,让存款不合算,以期促进消费,没成。然后操起撒手锏,征收利息税,让存款更不合算,赶“老虎”出笼,依然铩羽而归。原因何在?分析阐述这个事实的文章早已汗牛充栋:教育产业化导致学费登天,让父母勒紧裤带,因为一个孩子,不能输在起跑线上;医疗产业化导致药费上天,让许多人因病致贫,也让更多人捂紧钱包,因为好死不如赖活;住房商业化导致房价飞天,让人们倾毕生积蓄买房,为房产商终身打工。高税费让实体经济、民营经济举步维艰,更让劳动者收入菲薄,工资涨不过眉毛,消费?只能是渴望。
有人会说,我们的消费能力强得很啊。茅台荣登奢侈品榜单,公款饮酒量每年汇成一个西湖;炫富画面不断吸引眼球;奢侈品抢购从国内疯到国外,风头出尽,欧美视之为天降救星而目瞪口呆;宝马、劳斯莱斯、私人游艇、私人飞机,令人目眩。然而,这些都与商务部所欲促进的大众消费毫无关系。奢侈消费,只是极少数人的乐园,而期待中的中产阶级正在溃散沦入陷阱,更多人群超级“低碳”。注意中国科学院最新《2012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所指出,按2011年提高后的贫困标准(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2300元人民币/年),中国还有1.28亿贫困人口。况且这个新的贫困标准依然没能和国际接轨。海通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发表文章,从“居民新增支出大致等于新增收入”出发,估算居民实际可支配收入,减去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居民可支配收入抽样调查数据,研究发现,高收入群体总收入被低估8万亿。
“促进消费”的支点是什么?显而易见是提高人民收入。但不是提高国企高管收入,因为调查显示老总年薪已高达职工的33倍;不是提高垄断行业编制内员工收入,因为人保部劳动工资研究所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行业收入差距15倍,居世界之首;不是提高公务员收入(别忘记曾有为促进消费大幅提高公务员收入的做法);不是提高大大超过国民平均收入水平的群体收入。而是提高农民收入,因为这次两会上袁隆平披露农民种一亩水稻赚7.5元;提高农民工收入;提高大大低于国民平均收入水平的群体的收入,因为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去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810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19118元,比平均数低2692元;提高最低工资标准;提高扶贫标准。如果实施本次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王填的建议:用两年国企利润向全民分红,发放四万亿消费券,每人3000元,分两年发放,“促进消费”可保立竿见影。
当然,“促进消费”的支点,除了“钢筋”,还要“水泥砂石”,才能牢固。注意2011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8.4%,低于GDP增长9.2%和公共财政收入增长24.8%的幅度;注意财政部近日发布的数据,今年前两月全国财政收入20918.28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2423.89亿元,增长13.1%。制约巨额的三公消费,加大财政投入民生的幅度;提高医生收入,禁止以药养医;提高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的厚度;加大保障房投入;改变教育投入既寡且不均的局面;削平至少减轻压在百姓身上的“医疗”、“教育”、“住房”这三座大山。为国民减税,为企业减负。如此这般,消费自然兴旺,何须“促进”?只要联想大洋彼岸正号召人们注意储蓄、抑制超前消费,不难明白其中奥妙,不难理解“促进消费”之虚妄。
相关新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