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频道 > 评论 > 正文

熊丙奇:异地考研可以 异地高考不可?

2012-03-07 14:14 来源:中国新闻周刊网

  提要:研究生报考采取的方式是在求学地或工作地报考,换言之就是“异地考研”。解决异地高考不能总是纠缠在户籍限制上,而应该从打破现在的模式着手,借鉴在我国已经成功进行的招考模式寻求全面解决的办法。

 

  连日来,解决异地高考问题,成为两会热议的话题。3月5日上午,列席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开幕式的教育部部长袁贵仁表示,不论随迁子女人数多少,各省份都必须要出台地方政策,给出解决方案。对于北京,不仅存在随迁子女人数众多,还有“高考移民”等众多问题,袁贵仁承认解决起来“压力比较大”,肯定要考虑到人口控制的因素,具体门槛由北京市来确定。(京华时报3月6日)

  而就在前一天,全国政协委员、教育部副部长杜玉波表示,有关异地高考的问题的主要矛盾集中在北京、上海、广东,其他省的问题都不是很大。“既想到要解决随迁子女的考试问题,又不能影响北京、上海当地考生的权益”。在各种利益因素的影响下,异地高考问题比较突出的北京、上海等地区,如何设置门槛,令人关注。而如果门槛设置高,那么,随迁子女的当地升学问题,就难以全面解决。

  其实,如果只是在放宽高考报名的户籍限制上做文章,这是必然的结果,各地都会权衡放宽限制之后,可能对本地高考造成的冲击,因此会各自设限。解决异地高考问题,有必要跳出这一固有思维模式,寻找新思路。

  对于异地高考,我近年来一直撰文,呼吁将其与推进高考改革相结合。如果能实行基于统一测试基础上的高校完全自主招生,高考报名的户籍限制也就不存在,异地高考也就顺理成章。可对于这一方案,很多人将信将疑,担心其太过理想,不具现实可行性。

  怎样理解基于统一测试基础上的高校自主招生?不妨来看目前的研究生入学考试。研究生报考采取的方式是在求学地或工作地报考,没有在户籍地报考一说。换言之,我国研究生入学考,就是“异地考研”。为何“异地考研”可以实施?这主要得益于其招考模式,我国研究生考试和招生是相对分离的,笔试由国家统考和学校专业科目考共同组成,考试成绩公布之后,不是采取教育考试院统一投档、学校录取的方式,而由学校自主确定复试分数线(国家会为所有高校确定一个基本分数线,而且根据地区,划定分区分数线,今年从过去的三区调整为二区),达到复试分数线的同学,再参加学校的面试,学校自主进行录取。这一招考方式在我国已经沿用了几十年,其公平性、公正性也得到社会认可。

  如果高考采取这种方式,不就可以实行不分户籍的异地高考了?当然,这不是说完全沿用考研模式。当前的考研模式,还存在一些问题,包括考生事先选择学校,再参加考试,这造成学生选择学校的机会很少,如果不被选择的学校录取,就很少有机会再被其他学校录取,而且校与校之间的竞争有限。借鉴考研模式,如果考生能先参加统一测试,在测试成绩公布后,国家针对地区情况,确定基本分数要求,各高校再自主提出成绩要求,达到成绩要求的同学,可自主申请若干所学校(4~5所),那么,不就解决了学生的选择机会问题,同时,也就实现了全国范围内的异地高考?

  有人会说,考研的人数很有限,远少于高考人数,研究生招数规模也远低于高考招生规模,适合考研的不适合高考。从招生工作量看,规模确实会增加工作量,也增加成本,但规模的大小不会对实际的操作效果有根本性影响,另外,我国考研的规模其实并不低,2012年全国考研人数已达165.6万人,是高考人数的五分之一左右。一个能适用于160万考生的招考模式,没理由不适合800~900万考生。

  还有人担心采取自主招生,会带来公平问题。如前所述,运作几十年的考研模式,如果有严重的不公平、不公正问题,早已难以为继。而且,在推进自主招生改革中,如果考生的选择权增加,意味着考生将拥有监督、评价大学的更多权利,招生过程将更透明、公开,面临竞争压力的大学,也不得不重视教育质量与教育声誉。

  所以,解决异地高考,不能总是纠缠在户籍限制上,而应该从打破现在的高考模式着手,借鉴在我国本土(还不说国外)已经成功进行的招考模式,寻求全面解决的办法。事实上,我国《教育规划纲要》指出的高考改革思路,就是实现招考分离,推进高校依法自主招生、学生多次选择,那么,为何要抛开这个思路,在现实的利益纠缠中左冲右突呢?

责编:安文靖
0
我要评论
用户名 注册新用户
密码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