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两会”上,网络问政、利用网络促进官民沟通成为热门话题。要说网络,确实是个好东西,委员、代表轻点鼠标,或“微博”或“博客”一下,“Email”一下,再到网络社区里“潜水”若干次,就能收集大量的网友意见,岂不快哉!从地区实践来看,广东省惠州市自2008年始,网络问政已经走出了路子,总结出了“惠州经验”。于是有人欢呼:中国的网络问政时代到来了!
在笔者看来,当下热门的网络问政需要冷思考。网意,仅是部分民意。代表们既要关心网民意见,更要关心非网民意见。
其一,中国三分之二的人在农村,对于农民来说,电脑、网络还只是电视里看得见,实际生活中摸不着的“高科技”。笔者工作在城市,根在农村,今年春节回到老家,去亲戚朋友家拜年、串门,走了几个县的好几个村,没有看到哪家有电脑的。电视上倒是经常出现电脑、网络的画面,我向乡亲们问起电脑,他们回答,那是城里人用的高科技!再到家乡小镇上的两家网吧一看,生意很兴隆,都是年轻人在上网,聊天,打游戏。因此,当下农村由于硬件的缺乏,网络问政还只是一个传说。
其次,网民虽多,但通过网络来参与公共事务讨论的人并不多。网民上网都干些啥?据CNNIC发布的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统计报告,截至2011年12月底,中国网民数达5.13亿,手机网民达3.56亿。在网络应用上,即时通信、网络游戏、搜索引擎、网络视频等几个是比例最高的。也就是说,多数网民上网主要是聊天,查资料,打游戏,至于关心公共事务并通过网络与政府沟通的,只是少数网民。
网络上还有这样一种情况,围观者多,参与者少,发言者更少。据中国网《全国“两会”热点话题盘点:网上民意并非隔空喊话》一文数据来看,截至3月4日22时,中国网的“两会”热点调查结果显示:共计近百万人次参与投票。近百万人次,看来不少,但我国现在网民总数已是5亿多,这样来看,网民参与公共事务的比例并不高。
第三,当前网络问政出现了一些成功的案例,比如惠州、上海的网络问政都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但是目前还处于政府“被问政”的初级阶段,网络问政停留在“网民问,政府答”被动交流。同时,网民由于视野的局限,所见所感往往是一时一地的具体事件,不大可能有全局性的眼光。
因此,借用一句网络流行语:不要过分迷恋网络问政,它只是个传说。
当然,提出以上疑问,并非意味着不赞成网络问政。事实上,网络问政已初步体现了它的高效与魅力,随着社会的发展,尤其是当90后、00后这些与电脑、网络一起成长起来的新一代进入社会以后,网络问政也许将成为公众参与社会事务主要形式。笔者只是认为,当下社会的官民沟通应当采取多元化的方式。
对于农民,各级官员尤其是基层官员还是要多采用传统“动身”“动脚”“动口”走访方式,尤其要像总理那样,走村进户,弯下腰去听取百姓心声。
在有条件搞网络问政的地方,政府可以主动网上“晾议程”,用好网络这个新的沟通途径,同时不忘记非网民的心声。政府可以把主要的施政举措,通过各种途径广泛公告,既通过网络、手机等新媒体来发布,更要考虑非网民的接收情况,通过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甚至于小区公告牌、横幅等多种形式来传播相关信息,然后再通过各种渠道来收集公众的反馈信息。在进行决策时,充分把各方民意考虑进去。这样做,可能实际效果比一个单纯的你问我答式的网络问政要好得多。也可以防止现在一搞网络问政,各级政府一拥而上,时间一长又没收到实际成效,最终一哄而散的局面,为未来达成真正的全民网络共治铺平道路。
相关新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