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频道 > 评论 > 正文

“从不投反对票”不是申纪兰的错

2012-03-06 09:54 来源:观点中国

  5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将迎来最后一次会议的开幕。这也是申纪兰自1954年以来又一次进京。58年前,她是骑着毛驴离家出发的,路上走了4天。这次她坐动车,3个小时就从太原到了北京。这是她参加十一届全国人代会以来,感觉最直观的变化。(3月5日《江南晚报》)

  “从不投反对票”俨然已经“标签化”,成了申纪兰的“冠名”和另类“身份证”,非常抢眼。看得出来,这样“标注”申纪兰的身份,流露出舆论对其“从不投的对票”破有微词。

  的确,全国两会是民主大会堂,是民主讲堂,每个人大代表应该充分表达自己身后的群体的利益和诉求,对两会的一些有瑕疵的决策、议案提出修改意见,使之更加完善和符合群众的利益。如果代表都“从不投反对票”,把自己变成一个“应声筒”,报告、决策、议案说好就好说,开会顺口打哈哈,那么还耗费这么大的人力、物力开会,还有什么意义呢?集思广益的决策又如何能形成?

  不过,窃以为,申纪兰“从不投反对票”并不是她的错。申纪兰出生于1929年,是从旧社会走过来的人。她就像千千万万农村劳动妇女一样,朴实无华,几次推掉政府给她配的专车。申纪兰的文化程度不高,组织上曾经多次让她做官,她都推辞了。她说:“我识字不多,当好代表就行了。”可见,申纪兰当代表是最后的选择。对这样一个人大代表,我们还能说她什么呢?

  事实上,问题的关键是人大代表的产生缺少一个科学的制度。从提名推荐到选举生产,基本上是“从上至下”而来,“指定”选举。具体的选举程序虽然都是合法的,但人大代表候选人与选民接触不多,有的可能很少,也没有以一定的形式向选民进行介绍候选人,选民对人大代表候选人了解不够,处于“被动”投票的尴尬角色,说白了,选举可能就是完成一个程序。

  再者,人大代表当选以后,对其履职没有具体的考核制度,人大代表往往事选没有广泛的深入基层、群众,没有接触选民,不知道选民的想法和意见,也没有独立的认真研究基层的经济和社会现实问题,参加两会缺少没有带去民意,也没有自己的主见,凭影响说话,有的临时从网上搜集一些话题和议题,人云亦云,如此当代表,能提出什么反对意见?

  另外,从申纪兰的人生经历来看,她辞掉了“官职”,但当代表或是一个“推脱不掉”的“政治任务”——有人“逼”她当。那么究竟是谁在“逼”她当人大代表呢?有一种无形的东西和力量——因为她政治上十分可靠,好“招呼”,不会“捅篓子”,而且她名气大、人气旺,容易当选。

  似乎质疑人大代表是不合时宜的,但这并非什么坏事,民主两会,会场内外都要允许畅所欲言,不断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至少,人大代表虽不能搞轮流坐庄,但不宜搞终身制。

责编:万晴晴
0
我要评论
用户名 注册新用户
密码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