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频道 > 评论 > 正文

周俊生:没有共同语言的新股发行改革

2012-03-05 09:27 来源:南方都市报

  中国证监会主席郭树清日前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发表的谈话中,提到了投资者所关注的新股发行体制改革。他认为,过去两年多来的新股发行体制改革,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郭树清列举了三个方面的“成果”来论证他提出的这个观点,但是,正是从他所提出的这三个方面的“成果”,我们可以看出,两年多前重启的新股发行,虽然确实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但这场由管理层主导的改革与投资者所期望的改革根本不是一回事,显然,管理者和投资者共同语言的缺乏,导致这场改革出现了越来越多的问题。

  其一,“发行和交易市场之间不再有巨大价差”。A股市场长期表现出来的一个情况确实是一二级市场存在的价差,有的还表现得相当大。但是,这种两个市场之间存在的价差,正是吸引投资者购买新股的一个动力,也是保证新股能够卖出的一个重要原因。但是,新股发行的改革首先在定价上放开了管制,任凭企业以高价发行新股,将交易市场上本应由投资者获得的价差全部归到融资企业那里。这种改革的逻辑是:投资者获取价差是不对的,融资企业将市场的所有利润“一网打尽”则是应该的。因此,我们看到的现实是,新股发行市场已经成了融资企业圈钱的天堂,而投资者只能永无止境地为企业输送自己的血汗钱,已经很难通过购买新股来获取价差收入。

  其二,“一级市场整体的认购资金已大规模减少”。事实上,对于这两年发行的大量新股来说,不仅是价差缩小的问题,而是已经消失,甚至出现了倒挂,即投资者所说的“批发价贵过了零售价”。面对购买新股利润的消失,投资者逐渐丧失了对新股的投资兴趣,造成一级市场整体的认购资金大规模减少。这种情况的出现,怎么能说是新股发行改革的一个成果呢?实事求是地说,这只能是改革的失败。如果这种情况持续下去,那么可以相信的一点,后续的新股发行将面临越来越困难的局面。

  其三,“新股首日破发率逐渐提高,去年平均达到27.4%”。新股上市第一天就出现破发,这说明其发行定价完全背离了“市场化”的要求,是一个虚假的、充满泡沫的定价,而这种定价完全是由发行人和保荐人合谋的结果,实际上已有操纵发行市场之嫌疑,负责任的市场监管机构有必要进行查处。但管理层不仅不愿意这样做,而且把它当作了成就。大量新股上市后迅速破发,这是市场机制对这种圈钱游戏的惩罚,也是对管理层推行市场化定价的莫大嘲讽,而它对整个A股市场大盘的破坏也是很严重的。但是,管理部门却将破发作为一个成果来看待,听着这样的话语,真不知道我们建立股票市场的目的到底是什么了。

  郭树清把三个方面的严重失误,作为最近两年新股发行改革的“成果”来肯定,这与投资者对改革的期望完全是南辕北辙。实事求是地说,郭树清的这种论调并不是他的发明,在近两年的市场中我们经常能够听到,这与长期以来A股市场管理部门无视投资者利益保护的管理机制是密不可分的。鲁迅先生在他的著作中曾经批判一些人的扭曲心态,“红肿之处,艳若桃李;溃烂之时,美如醴酪。”将他这句话用来形容目前A股市场管理者这种硬将失误当作成果的做派,倒也十分贴切。

  令人称奇的是,郭树清还说,这些成果的出现,“为下一阶段改革奠定了良好基础”。这等于是在告诉我们,下一阶段的改革只有在上述三种情况表现得更为严重以后,才有可能启动,如果这种情况尚未出现,那么,管理部门不仅不会启动改革,修正现行发行制度的失误,甚至还要将这种失误进一步扩大化。也就是说,必须有更多的投资者通过购买新股遭遇更严重的亏损以后,发行改革才有可能进行。

  郭树清担任证监会主席以后,投资者对他曾经抱有热望,尤其希望他能够对新股发行制度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但是,现在看来,虽然管理部门一直在高唱着改革的调子,但与投资者的所思所想显然不是一回事。这是一场没有共同语言的改革,管理者以这种改革来赢得政绩,让股票市场在为企业融资提供服务方面立下功勋,而投资者则必须为这种改革不断地支付成本。(作者系财经评论员)

责编:安文靖
0
我要评论
用户名 注册新用户
密码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