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频道 > 评论 > 正文

熊丙奇:大学丑闻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正确态度

2012-03-05 16:16 来源:中国新闻周刊网

  名不见经传的美国狄克森州立大学最近“火”了,当地州立大学委员会和高等教育委员会的审查报告,让这所与中国内地19所高校签有合作协议的洋大学,面临空前的信任危机。曾经在这所大学留学的中国学生,有的担心被别人误会为不诚信,悄悄把这段求学经历从自己的简历中删去。

  随着媒体报道的深入,这所学校给不符合要求的中国留学生颁发文凭的更多细节被揭露出来。但也不由让人感慨,身处美国的教育环境,“狄克森州立大学”是不太走运的,换在中国高校,这根本就不是“什么大事”。

  这所大学的问题,起因是该校出现虚报招生数字的问题——一名曾经去参加学术会议的科研人员无意中发现自己被该校列为“大学新生”,从而揭发了该校虚报招生数字的问题。在2010年,到该校开会、参加短期工作坊的180个人都被当作大学新生来计算,在这所仅有2500名学生的大学里,新生入学率一下子飙升7%。

  这种做法确实有些离谱,可在编造办学数字方面,我们比这离谱的事,并不鲜见。比如,将兼职院士作为全职院士统计进院士数,这导致教育部门、中科院和工程院两院、人力资源部门与高校发布的院士数,各不相同;将柔性引进(类似于出国短期工作)的人才作为全职引进人才,不但计入教师队伍,还去申报课题、经费;为应对上级部门的检查,编造假的教师名单,让师生比达标,同时编制假的课程表,达到规定的教授给本科生上课比例;给就业率注水,在就业形势十分严峻的背景下,高校公布的就业率数据却一年比一年高;在上一轮迎接教学评估时,有的高校组织力量重新做学生作业、试卷、毕业论文(设计),并“整旧如旧”;在留学生教育方面,有高校曝出“本土留学”丑闻,招进的学生,就是土生土长的中国人,连国门也没出,拿一个外国护照就当作留学生招生,作为留学生进行统计。这些数据造假问题,在中国高校是公开的秘密,也有媒体进行曝光,可是,却从来不见根据这造假的线索,去追查学校在师资队伍建设、教育学术管理、学生就业工作中存在的严重问题。

  在美国,对狄克森州立大学的调查,居然是该大学新任校长自己要求的,而且,由独立的州立大学系统和高等教育委员会进行。这和内地高校近年来遭遇学术丑闻、教育丑闻,学校总是迟迟不启动调查,即使是调查,也总是以不对外公开的方式,简直是天壤之别。也许在内地高校校长眼里,狄克森州立大学的校长是比较“傻”的——何苦给自己“制造”这么大的麻烦,弄得举世皆知呢?

  再看调查结果,虽然被舆论认为十分严重,可是,放在内地高校中,也有些小巫见大巫。不妨举例,调查人员发现,在一些课程中,留学生的成绩基本全部是A,一些挂科的学生也被赋予特权,成绩单上不留任何污点,下学期重修便是。这不是我国当前不少高校的做法吗?为了让学生们更好地就业,一些学校要求任课教师不要“为难”学生,有教师给不认真上课的学生不及格,反遭到学校的批评。根据审查报告,狄克森州立大学从2008年开始设立与双学位项目类似的“提升项目”,太原理工大学与该校签订了合作协议,却被查出参加项目的并非本科生,而是来自“与太原理工大学有关的大专课程(的学生)”。在我国,类似的操作在博士研究生教育和硕士研究生教育中少吗?一些人在过去10年间就通过研究生课程学习班等方式,获得硕士学历。

  更值得关注的是,狄克森州立大学的“假文凭”丑闻曝光后,该校一位副校长辞职,一名院长自杀。这在内地高校几乎不可想象,这几年来,高校接连出现校长、院士涉嫌抄袭的丑闻,有的已被调查确认,可是,涉事的校长、院士,却没有一个主动辞职,组织也未给其行政处罚,还有的则在既得利益群体的保护下,安然过关。

  笔者之所以将狄克森州立大学这起丑闻,放在中国高等教育环境做比较分析,并不是为其丑闻开脱,而是想提醒我们的教育管理部门和高校,要对出现在中国高等教育系统中的同样性质的问题,进行审查和反思。一个事实是,如果按照审查狄克森州立大学的标准来审查我国大学的招生、培养、管理、学位授予,可能会查处不少的“狄克森”来。要知道,早在高等教育大扩招之初,我国大学就被舆论指为“学店”和“文凭工厂”(招生标准降低、规模化培养),而在大扩招的10年间,中国大学教育在行政化、功利化的影响下,“空心化”的趋势加剧。

  大学出现丑闻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正确的态度对待丑闻。眼下,中国教育部门已委托驻美使馆的教育处去了解狄克森州立大学的情况,可是,却不见教育部门对国内的19所与其合作的大学进行调查。大洋彼岸的火很难烧到中国,这对中国教育不是好事。★

  (作者系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

责编:万晴晴
0
我要评论
用户名 注册新用户
密码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