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频道 > 评论 > 正文

“改什么”和“怎样改”是判断真假改革的试金石

2012-03-04 09:59 来源:南方都市报

  摘要:近日有评论称,当前中国社会对必须改革已形成共识,但“对‘改什么’和‘怎样改’,中国社会都有争议”。

  近日有评论称,当前中国社会对必须改革已形成共识,但“对‘改什么’和‘怎样改’,中国社会都有争议”。这一判断并不完全符合实际。当前中国社会,实质性的分歧不是“改什么”和“怎样改”,而是愿不愿意改革的问题。听似宏大的改革声音并不能掩盖一部分人反对改革的真实心意。嘴里赞同改革,不等于心里也赞同改革。打着改革的旗号反对改革的仍然大有人在,如果仅仅以改革声音的高低判定改革共识的大小,从而放松对反改革的警惕,改革就有停滞不前和失败的危险。

  当前我国的政治现实决定了即使是改革的反对者也需要打着改革的旗号。政治的特点也决定了反改革者完全可以打扮得像个改革者。英国著名历史学家阿克顿指出:“改革是政治的常态。”从历史的角度看,没有改革的政治几乎不存在。因为即使是保守主义者所描述的政治———“在政治活动中,人们是在一个无边无底的大海上航行;既没有港口躲避,也没有海底抛锚,既没有出发地,也没有目的地,他们所做的事情就是平稳地漂浮。大海既是朋友,又是敌人,航海技术就在于利用传统行为样式的资源化敌为友。”(迈克尔·奥克肖特:《政治中的理性主义》)为了“化敌为友”,也必须利用政治的“航海技术”,针对不断变化的实际随时做出适当的回应,以保证政治的航船“平稳地漂浮”。这种回应虽然相当消极,但也绝不是对现状的一成不变,而是一种“维护性改革”。这样的“维护性改革”,非常容易成为遮蔽实质性、突破性改革的道具。

  实际上,“改什么”和“怎样改”的分歧本身就根源于是否真正赞同改革。反对改革的既得利益者为回避实质性改革而采取的最经常做法,不是像反对商鞅变法的秦国贵族那样公开宣称“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法古无过,循礼无邪”,而是同样打着改革的旗号,但在“改什么”和“怎样改”上做手脚,以实现其借改革之机谋取更大利益的野心。

  所以,谈论一个社会是否存在必须改革的共识,实际上并无多大意义。需要改革的共识并不能保证改革不会成为巩固乃至继续扩大既得利益的反改革。真正值得关注的,恰是“改什么”和“怎样改”。因为它不仅是对改革的目标、方向、做法、顺序、力度、广度、深度和着力点等的回答,也是判定是否真想改革的试金石。

  当前回答“改什么”和“怎样改”的问题,至少必须明确以下四点:一是改革目标。目标决定方向。改革进行到如今,一些基本的目标应该明确界定,不能再含糊不清。总的来说,经济市场化、政治民主化、社会多元化、文化开放化、环境生态化,应该成为改革的主要取向。

  二是改革重点。渐进式改革的扩展序列是从易到难、从边缘到核心,现在已经到了变革核心制度规则的时刻。所谓核心制度规则,就是学者所说的决定一般规则生成程序的元规则。假如元规则不合理,就不可能生成合理的一般规则。

  三是改革主体。既有的体制决定了高层在改革中的重要作用,但也需要依靠自下而上的改革力量,执政者必须有意志、有智慧将这两种力量很好地结合起来。

  四是改革策略。不能再谨小慎微,而是要大刀阔斧。当改革从边缘领域推进到核心领域时,改革的震荡性不可避免地要比原先剧烈得多。只要真的想推进改革,现在就不可能再回避震荡。事实上也不需要刻意回避震荡,因为经过这么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社会的弹性已大大增强,只要是善意真诚的改革,它带来的震荡和冲击就完全可以被社会所接受和容纳。

  由世界银行与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近日发布的研究报告引发的巨大争议,证明当前中国社会不仅存在打着改革旗号反对改革的人,而且还不乏公开反对改革的力量。改革仍在途中,大关尚未突破。我们必须始终保持警醒,旗帜鲜明地反对一切用种种借口和形式阻挠改革的人,瞄准目标,整合力量,把握重点,改变策略,不失时机地深化改革,让改革趟过深水区,顺利到达成功的彼岸。

  (作者系上海学者)

责编:安文靖
0
我要评论
用户名 注册新用户
密码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