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快讯 > 正文

从书院发展看丝绸之路文化带建设

2015年05月02日10:40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5034

  中学西渐——古代丝绸之路发展中以书院为载体的文化传播

  古代丝绸之路作为古代中国与沿线国家经济贸易发展的关键通道,其相关研究成果非常丰硕,而其作为一条文化交流的通道,尤其是在古代中华文明的传播以及与罗马、波斯、印度的文化交流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同样不容忽视。可以说,“丝绸之路”如同一条沟通东方与西方的经济文化大动脉,它不仅仅承载着货物与商品的交换来往,更重要的是承载着沿线各国的文明与文化的交流互通。

  古代丝绸之路的开辟及发展,带动和促进了优秀的中华文明传入其他国家,并在多个领域发挥作用,有些甚至是左右着它们的发展。比如说,造纸术、印刷术的传入,促进了其他国家教育的普及化,对当时欧洲的宗教、政治,乃至资本主义的建立、思想文化的交流及传播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定程度上为西方的启蒙运动以及科技的发展和文明的传播奠定了物质基础。而伴随中华文明的向外传播,中国书院教育及制度作为文化的有形载体也同时走出国门,被移植到了国外,成就了中国书院发展一段令人瞩目的历史。

  在域外建立的书院根据设立者的不同大体分两类,第一类是在华侨聚居的地区、由当地华侨创建的书院,由于早期的华侨大多目不识丁,所以一旦他们站住脚之后,首先要办的事情就是让自己的孩子学习祖国的文字和当地的语言。因为只有掌握这两把钥匙才能长期生存和发展。例如1771年巴达维亚(今印度尼西亚雅加达)华侨创办的明诚书院,该书院虽曾因各种原因停办过,但从诞生至消失,前后历时212年。这些由扎根所在国谋生发展的华侨华人兴办的书院,除了培养华侨华人子弟外,也同时将向当地民众传授中华文化视为己任。他们在所在国创立各种书院,既传授学问知识,又宣传中华文明理念及道德,促进其商业活动及文化理念更好地与当地融为一体。

  第二类域外书院则是由所在国人所创立的,创立人多是仰慕中华文明,甚至有到访过中国的经历。据朝鲜《三国史记》卷46《崔致远传》中记载,“崔彦为年十八,入唐游学,四十二还国,为执事侍郎瑞书院学士。”至朝鲜李朝世宗元年,颁布教令,“其有儒士私置书院,教诲生徒者,启闻褒赏。”从此,“中国书院走上了移植朝鲜的征程,并由朝鲜而日本,而东南亚,甚至欧美地区。”另外“外国传教士1818年在马六甲创建英华书院,1823年在新加坡设立新加坡书院,1839年在印度尼西亚达维亚设立了中国书院。1732年,意大利天主教布教会教士马国贤(Matteo Ripa)征得罗马教皇同意,在那不勒斯创建培养中国人的书院,该书院历时137年(1732—1868)”。

  相知相惜——丝绸之路文化带建设的重要性

  重建丝绸之路的动力是经济,因此“丝绸之路经济带”概念的提出意义深远。这条经济带横跨亚、非、欧三大洲,涵盖30多亿人口,其形成与繁荣必将深刻影响世界政治、经济格局,成为全球和平与发展的重要基石。不过,除了“经济带”外,“文化带”的建设也是一个呼之欲出的概念,可以说,经济带的建设离不开文化带的建设,同样地,文化带的建设会促进经济带的繁荣。单纯的经济合作只是短期的合作模式,只有建立文化交流,达到相互理解,相知进而相惜,国际合作才能深入持久。

  重建丝绸之路是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提出的,不难想象,在建设初期,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各种思想和文化会有交流、交融、甚至是交锋。不同文化族群之间的人们,能否充分、顺利地进行往来,并在这一过程中逐步增进彼此理解和相互认同,使大家都能够做到摆脱本位中心主义,承认多元并存,做到“美美与共”的“文化带”建设目标,是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共建必须解决好的一个关键性的问题。

  从古代丝绸之路发展的历史上看,中国各民族、各地区之间及与外国的文化交流是一种十分普遍的现象,没有太多的壁垒和障碍,或者说,当存在壁垒和障碍时,如清末闭关锁国政策的出现,“丝绸之路”便也受到阻碍。因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重建丝绸之路,文化交流面临传承与创新的双重任务,特别是在全球化的形势下,促进文化交流和文化认同,能够有效地缓解意识形态间的冲突,能够弥补政治外交和军事外交的不足,更能够扩大交流的层次和范围。

  文化自信——建立高校“走出去”发展战略

  在古代丝绸之路兴盛时期的唐朝,中国是世界上处于先进水平的国家,其经济的高度繁荣产生了极其绚丽多彩的文化,与域外其他国家的文化交流也非常开放与自由,造就了中国文化最为繁荣的时代,使得周边国家掀起了一股强劲的学习唐朝文化的高潮。

  就现代社会而言,拥有雄厚经济实力和高科技传播手段的欧美文化、西方文明,其互联网、好莱坞大片、百老汇等似乎是属于高势能文化,面对这种文化形式上的冲击,一味地封闭、逃避是没有意义的,相反,应该充满自信地让代表先进文化的中国高校主动“走出去”。

  中国高校在“走出去”的过程中,能够加强与沿“一带一路”各国人民的文化交流,加快在沿“一带一路”国家社会形成更多社会共识,奠定市场经济体系合理竞争、和谐发展共同进步的基础。通过深入、生动的文化交流,加快与当地主流社会、主流媒体等建立联系和合作,讲好中国故事。尽快搭建好与当地民众沟通联系的桥梁和纽带,尽可能以当地听得懂、说得清的中国事情,构建有影响力的话语体系。

  (黄瑞敏 作者单位:中山大学)

文章关键词:丝绸之路;中学西渐;书院教育;文化交流;经济带 责编:彭向华
5034

相关阅读 换一换

  • 杨建国:进军海外就是掘金未来

    就我国建筑业的未来而言,普遍预测,随着中国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建筑业的拐点将在二十年后出现,那个时候我们的城市绝不会像今天一样,塔吊林立、城市道路到处在开膛破肚。中建七局“走出去”鏖战巴基斯坦,就是河南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和中巴经济走廊的建设中寻找切入点、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生动案例。

  • 郑州:新丝绸之路重要枢纽

    轨道运输和电子商务的决胜组合使郑州日渐成为中欧跨境贸易的重要枢纽。中国郑州和德国汉堡正成为欧亚互联互通计划暨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中心。

  • 习近平向首届丝绸之路国际文化博览会致贺信

    新华社兰州9月20日电 首届丝绸之路国际文化博览会20日在甘肃敦煌举行。习近平指出,2000多年前,贯通亚欧的古丝绸之路架起了一座东西方友好往来、文明交流的重要桥梁。

  • 习近平致首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的贺信

    2000多年前,贯通亚欧的古丝绸之路架起了一座东西方友好往来、文明交流的重要桥梁。敦煌是历史上东西方文化交汇的重要枢纽,不同文化在这里汇聚和交融,塑造了独具魅力的敦煌文化。

  • “寻找丝绸之路经济带节水典范”采访活动在洛阳启动

    10月13日,由黄河水利委员会新闻宣传出版中心、中国黄河保护基金会发起的“丝路水脉”系列公益宣传活动之一的“丝路明珠——寻找丝绸之路经济带节水典范”大型采访报道活动于古丝绸之路的最东边起点洛阳拉开序幕。

  • 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历史与今天

    公元一至二世纪,沿着欧亚内陆交通干线,古罗马、安息、贵霜和中国的汉朝自西向东并列其间,国势昌盛。对外,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构想,是加强中国与中亚、南亚,乃至中东和欧洲部分地区各国友好交流、促进区域合作的必由之路,也是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必然产物。

  • 沿丝绸之路走出的高端制造

    6月7日清晨,意大利威尼斯港,一艘货轮载着来自中国南阳的汽车减振器零部件缓缓驶入港口。

  • “两路”喜相逢 醉想新周口

    周口原名周家口,因航运而得名,沙河、颍河、贾鲁河三川交汇,使之成为历史上著名的水旱码头、商业重镇。周口内河航运通江达海,拥有沙颍河、涡河、贾鲁河、汾泉河4条具备航运开发条件的河流,总里程约450公里;沙颍河周口以下89公里常年通航,是我省第一条通江达海的“黄金水道”。目前,周口市依托航运优势积极构建综合立体交通枢纽,通过沙颍河、涡河、贾鲁河、汾泉河西连“丝绸之路经济带”,东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积极带动地方经济社会实现全面转型升级。

  • 中哈高层互访 共谱丝绸之路经济带光明篇章

    2013年9月7日,习近平主席在哈萨克斯坦首倡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哈萨克斯坦这些经济发展计划与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具有高度统一性和直接对接价值,对于促进双方深度合作无疑奠定了战略基础和产业基础。

  • 河南丝路一体化改革启动

    当天上午,郑州、青岛、太原、济南、西安、兰州、银川、西宁、乌鲁木齐、拉萨等10个海关关长共同在青岛签署《丝绸之路经济带海关合作协议》。据郑州海关监管通关处处长杨占强介绍……

  • 中国海外投资不是“渗透”是共赢

    利益共同体建设,互信互利、平等共赢的合作正在被国际舆论接受,客观上也挑战了传统的强权利益分配体制,这必然引来既得利益集团的反对和遏制。“中国高铁优势与海外输出困境之间的反差,说明技术成熟度与需求牵引并非决定技术转移的全部因素。  

  • 中原 拿什么融入丝绸之路经济带

    今天,互联网让信息与工艺技术渗透到世界的各个角落,丝绸已经不那么吸引欧洲人了,如果愿意,他们或许可以自己生产,或者,干脆搞代工,把工厂放在中国,他们甚至可生产出更好的丝绸或以前丝绸之路上的畅销物。当我们提出要融入“一带一路”时,光大声叫喊还是不够的,得想一想我们能拿出什么样的极致产品来。

  • 一带一路 中原文化辐射力难以复制

    如何利用这些文化记忆和文化符号,黏合与各国、各民族的文化差异,为与各国的经贸深度合作创造“软”支撑,则是更为广阔的命题。若干年后,这条路上所川流不息的一切,都将成为关于丝绸之路新的载体、新的符号。

  • "丝绸之路"还可向空中延伸 郑欧班列奠定"桥头堡"基础

    无论是河南要成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桥头堡,还是重要节点城市,郑欧班列都为此奠定了很好的基础。据介绍,目前,河南正在依托郑欧班列、丝绸之路经济带,加上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五大战略之一的国际航空物流中心,实现空地对接的一种新模式。

  • 外媒:中国实施丝绸之路的优势

    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为沿线各国带来新机遇,沿线国家经济互补性强,在交通、金融、能源、通信、农业、旅游等各领域开展互利合作的潜力巨大。再者,如此庞大的外汇储备的产生,也是中国普通消费者在过去30多年间,承受了等值人民币额外增发所带来的通胀,所积累起来的硬通货财富。

  • 新闻
  • 财经
  • 汽车
  • 体育
  • 娱乐
  • 健康
  • 科技

慢新闻

省招办辟谣!网传“河南50万考生无大学可上”数据错误百出 为不实消息 省招办辟谣!网传“河南50万考生无大学可上”数据错误百出 为不实消息

推荐视频

高考前"最后一课":我的故事都是关于你

i新闻

新闻推荐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2 hnr.cn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映象网络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