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京津冀的记者们在丹江源头取水,水质清澈见底。
作为汉江安康段上的人工湖,瀛湖的水质也是监测的重点。
位于商洛市商州区黑龙口镇梁坪村丹江水源地水质清澈见底。
西部网讯 经过7天的采访,4月10日晚,“2015清明公祭黄帝暨南水北调中线源头行”全国重点网络媒体采访活动落下帷幕。在6天的时间里,60余名编辑记者深入陕南,探访南水水源,了解当地水质保护情况。在采访期间,采访团多次经过汉丹江流域,编辑记者们无不感叹河水的清澈。
“南水北调陕西贡献大牺牲也大,河南要接好护水这一棒。”
陕西省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地,汉、丹江流域在陕西境内流域面积为6.24万平方公里,涵盖汉中、安康和商洛三市28个县(区),为中线工程提供了70%的水量。然而,主张低头苦干,埋头做事不张扬的陕西省政府尽管在水质的保护和供水的保障上做了很多的努力和牺牲,但却一直不被外界所了解。
“以前对于南水北调,听的最多的还是湖北的丹江口,汉江水源这块真正了解的不多,尤其是出自于陕南汉中宁强的汉水源头。”商都网编辑部主编杨钰说,他以前在西安上学,也知道西安是一个比较缺水的城市,通过这几天的采访,他了解了陕西人民在移民搬迁及区域经济发展这块做了很大的牺牲。
杨钰说,作为河南的媒体人,他认为河南有责任接好陕西护水这一棒,目前在无工业污染、天空和水质,无论是在水质保护,还是生态监控上,河南都有借鉴的地方。此外,他还会继续关注陕西南水北调的情况,也希望通过自己的报道将陕西人民的好方法告诉给河南。
“陕西保护水质不在口头上,而是实实在在的行动。”
良好的水质是南水北调的根本所在,要管好水得先管好人。为从根本上解决水源区面源污染问题,提高垃圾污水集中处理率,2011年开始陕南三市实施以生态、避险和扶贫为目标的移民搬迁工程,计划用十年时间,投资1139亿元,对60万户共240万人实施移民搬迁安置。
截止2014年底,已累计完成投资469亿元,26万户88万余人实现搬迁。为了促进水源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大力实施陕南循环发展战略,省级财政每年安排6亿元,培育和壮大陕南现代循环产业体系,推动工业项目向园区集中。
“刚刚在瀛湖坐的那个船,说是技术改造到油水分离,为了保护环境,这一点做的很细致。安康为了环境保护,将旅游发展中的有可能污染的问题都考虑进来,包括游船的污染问题,其实这在大多数人看来是一件很小的事情。同时也包括湖周边的居民生活垃圾改造,可以说考虑到可能污染水源的方方面面。说明安康人对水质保护不是口头上的,而是实实在在的行动。”北方网采访部主任助理赵颖妍说,去年通水后,她就很关心南水来的水质,这么几天的走访下来,她感觉水很让她放心。
“我要告诉身边人陕南的环境有多好,要带家人和朋友来陕西。”
很多城市都把经济发展放在第一位,但是在陕南,在安康,只考虑发展行通行不通。当地环保部门严苛的企业进驻标准让很多想在安康发展的企业退避三舍。任何对水质造成污染和威胁的企业都不被考虑,尽管这样会让他们的经济发展缓慢,财政收入降低。
“保护汉江既是责任和使命,也是保护我们自己的母亲河,是保护我们自己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安康市市长徐启方在媒体见面会上表示。
天津网新闻中心主编尹洁说,经过几天的细致走访,我发现陕西人在南水北调这项大的工程中真的如安康市长徐启方所言,低头苦干,埋头做事不张扬。
“他们不是做样子,不是宣传,我没有看到企业乱排污水,没有看到随处乱排乱倒的垃圾,看到的只有清澈的水和蓝天白云。尽管这里贫穷,但不管是官方还是普通村民,环保意识都非常高。”尹洁说,她想把自己的所见所闻告诉给身边人,不仅是汉江水,也包括陕南特有的森林公园,让家人和朋友来感受秦岭的生态美。
“护水老人淳朴善良让我感动,给他说声‘谢谢’。”
“此行让我最感动的是守护在汉江源头的那位护水老人张邦贵,今年都75岁了,还坚持义务的在附近捡垃圾,只是单纯的想让下游人喝到干净的水。”央视网记者李江雪说,尽管张老不太会表达,面对这么多来采访的记者,只会简单的“恩”、“啊”来回答,但老人几十年如一日地做一件很伟大的事情,特别让人感动,“作为受水地来的记者,很想为这位老人点个赞,真诚地说声‘谢谢’”。
“京津冀水资源占全国1%,人口占9%,过去河北一直力保北京天津供水。遇到张邦贵老人的时候,我感觉似曾相识。当时河北一个村民为了响应退更还林号召,当地对他做了生态补偿,但是后来因为补偿款十几年未改变,他变得非常贫困。”河北新闻网新闻总监王小波说,陕西现在面临的情况跟河北之前相似,因为后来河北在生态补偿机制上吃过亏,他担心陕西移民搬迁退耕还林出现类似问题,建议当地政府部门制定科学合理的补偿机制,对退耕还林的农民进行动态补偿。(记者 李媛 陈嘉伟)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项目投入运行一年多以来,累计向北方供水超50亿立方米,社会、经济、生态效益十分显著,仅河南省就有1600余万人受益。据河南省南水北调办负责人介绍,通水后河南及时将工作重心从建设管理向运行管理转移,努力扩大供水范围和用水量,充分发挥工程效益。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项目投入运行一年多以来,累计向北方供水超50亿立方米,社会、经济、生态效益十分显著,仅河南省就有1600余万人受益。据河南省南水北调办负责人介绍,通水后河南及时将工作重心从建设管理向运行管理转移,努力扩大供水范围和用水量,充分发挥工程效益。
昨天,部分驻豫全国人大代表召开专题调研汇报会并赴南水北调沿线实地调研。
“中线工程通水还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确保清水永续还很艰巨。”5月12日上午,驻豫全国人大代表专题调研汇报会召开。
3月20日至21日,国务院南水北调办副主任王仲田莅宛,调研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质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工作。市委副书记、市长程志明参加调研。
全国两会期间,淅川县采取集中学习、分组讨论等形式,认真传达、学习两会精神,并结合县情实际,将以抓工作落实来贯彻两会精神。
近日,淅川县拿出1400余万元重奖新型工业化先进企业。河南福森集团、淅川县电业局、淅减公司、淅铝集团、华新铸造公司、金戈利公司等企业获得重奖。
5月13日至15日,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全国政协副主席杜青林为团长的全国政协常委视察团,就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环境保护和转变发展方式情况,在我省南阳进行视察。
位于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的陶岔,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渠首。南阳市痛下决心,关停企业800多家,同时还关闭畜禽养殖场660多家,取缔养鱼网箱4万多个;先后因环保问题否定了73个大中型项目选址方案,终止了62个大中型项目前期工作。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全线通水后,“水质安全如何保护”成为沿线省市关心的焦点。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河南代表团举行的会议上,来自南阳的穆为民代表说,南阳市确立“经济生态化、生态经济化”的转型路径,通过政府加大投入,引导企业、群众生产生活方式向“绿色”转型。
3月12日,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的淅川县迎来植树热,来自全县的6000多名群众,在荒山上植下新绿。据该县林业局统计数字显示,截至目前,该县今年已累计投入资金2亿多元,高标准完成1000亩以上的荒山造林工程12个,完成营造林27.6万亩。
3月31日至4月3日,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杨其昌带领视察组对我市丹江口库区水质保护情况进行视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