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载人深潜器"蛟龙"号完成科考任务返回基地
新华视点
【“蛟龙”回家啦!】我国7000米级载人深潜器“蛟龙”号完成了在西南印度洋近四个月的科考任务,17日上午返回位于青岛的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13次下潜,首次发现海底热液喷口“大烟囱”,采集到700多种生物样品。
。自2002年以来,黄河小浪底水库每年都要进行调水调沙,将黄河下游主河槽的过流能力提高,利用“人造洪峰”将下游河床淤积的泥沙送入大海,同时减少小浪底水库的泥沙淤积。
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夜幕下开启多个排水洞,惊现“蛟龙”飞瀑。
河南洛阳出水口泄水现“蛟龙”飞瀑
3月17日,“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在西南印度洋完成2014-2015年“蛟龙”号试验性应用航次(中国大洋35航次)科考任务后,搭乘母船靠泊国家深海基地码头。
3月16日,“蛟龙”号载人潜水器从西南印度洋返回青岛锚地,结束了印度洋科考任务。据第二、第三航段总指挥于洪军介绍,探测西南印度洋多金属硫化物资源勘探合同区,是“蛟龙”号载人潜水器首次在地形复杂的深海热液活动区开展科学调查研究。(原标题:“蛟龙”号结束印度洋科考任务 首次发现多个海底热液喷口)
中国载人潜水器“蛟龙”号正在西南印度洋执行科考任务,已下潜5次。” 潜航员傅文韬说,海底热液区的地形非常复杂,到处都是斜坡、陡坡,不仅要操作潜水器不停地爬坡和下坡,且潜水器航行很长一段时间都找不到“落脚点”。两名潜航员表示,远离和尽量靠近热液喷口需要掌握好分寸,也需要在长期作业中逐渐摸索并积累经验。
6月25日,在“蛟龙”号前往西北太平洋执行2014—2015年“蛟龙”号载人潜水器试验性应用航次的起航仪式上,“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的卡通形象“龙龙”正式发布。
为满足我国森林灭火和水上救援的迫切需要,为国家航空应急救援体系建设提供装备,为国民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服务,国内急待补充大型灭火、中远程水上救援飞机。2009年6月,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中航工业特飞所作为总设计师单位,中航通飞公司作为责任主体,开展研制大型灭火/水上救援水陆两栖飞机(以下简称“蛟龙”600飞机),“蛟龙”600飞机的研制工作全面展开。
MH370的黑匣子电源已经超过其30天的寿命期,搜救目前进入关键时刻。
据介绍,第二批潜航员学员培训学成后,中国将拥有8名潜航员,可完成主驾驶任务。
日前,中航工业通飞与中航工业西飞签署了“蛟龙”600飞机中机身、中央翼、外翼部件段研制框架协议,西飞将承担该型机中机身、机翼等部件的详细设计和生产制造等任务。随后,西飞将“蛟龙”600中机身生产装配任务交由国际航空部件厂承担完成,将于2014年交付首架。
中国国家海洋局17日发布消息称,“蛟龙”号试验性应用航次已在青岛通过验收。据了解,该航次“蛟龙”号共完成21次下潜,38个站位常规调查,采集生物71种390只、结核161枚、结壳8块、岩石32块和沉积物180公斤等样品。
中国国家海洋局17日发布消息称,“蛟龙”号试验性应用航次已在青岛通过验收。据了解,该航次“蛟龙”号共完成21次下潜,38个站位常规调查,采集生物71种390只、结核161枚、结壳8块、岩石32块和沉积物180公斤等样品。
这次下潜是“蛟龙”号2013年试验性应用航次第二航段的第六次下潜,也是最后一次下潜,最大下潜深度5122米,位置在东北太平洋国际海底管理局环境特别受关注区西侧。” “蛟龙”号2013年度试验性应用科考航次共分中国南海、东北太平洋中国多金属结核勘探合同区、西北太平洋富钴结壳勘探合同区三个航段。
新华视点:【“蛟龙”紧急排除电池故障】由于电池故障,“蛟龙”号原计划于船上时间17日进行的下潜作业被迫推迟一天。“蛟龙”号目前正在东北太平洋执行2013年试验性应用航次第二航段作业。“蛟龙”号将在船上时间18日进行本航段最后一次下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