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的力度和效果,历来是衡量一个国家、一个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准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开局之年,国际社会透过“两会之窗”高度关注中国法治进程的最新动向:《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迎来颁布15年来的首次修改,修正案草案提请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审议;推进反腐败国家立法将提上全国人大2015年的重点工作计划;草案已经过二审的中国首部《反恐怖主义法》呼之欲出……
中国“四个全面”的世界意义非同寻常。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三大战略举措并进,有力推动中国向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迈进。站在世界的角度来看,中国这个大块头体魄更加强健,国际影响力进一步增强。
拒绝讳疾忌医、抱残守缺,力举“利民萌便众庶之道”,中国提升法治建设水平和制度创设能力,不仅内聚民力、外树形象,而且为永续发展注入不竭动力。新加坡学者郑永年指出,今天中国的法治建设,于国家、于社会都是一种互赢的局面。肯尼亚美国国际大学学者马查里亚·穆内内认为,推进依法治国将会加速政府治理现代化进程,中国的国际形象也将得到大幅提高,使外界对华投资信心进一步加强。英国《经济学家》文章看到,中国作出全面依法治国的抉择,是对中国的未来发展具有深远意义的重大举措。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令世界瞩目的是,中国从本国国情出发,开拓着人类历史上独特的法治之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之魂,总揽全局、协调各方,抱着开放的态度,慎对传统的与外来的,明辨精华与糟粕,清醒地认识到中国只能走自己的道路。可谓“因道全法”“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
中国同世界各国加强沟通协作,将反腐败国际合作这张“天罗地网”织得更密。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纷纷明确表态,愿与中方共同打击跨国腐败犯罪,不仅承诺不让本国成为腐败分子和腐败资金的避风港,而且同意在追逃追赃个案调查等方面同中国加强合作。
去年在海外开展的“猎狐行动”有力维护了中国法律的尊严和社会正义,共从69个国家和地区成功抓获外逃经济犯罪人员680名。其中,缉捕归案290名,投案自首390名。中国还同有关国家完成了11项引渡条约和刑事司法协助条约谈判,使这两类条约总数达到91项,实现了“各大洲的全覆盖”。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期间,发表《北京反腐败宣言》,建立了亚太经合组织反腐败执法合作网络。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核准《2015—2016年二十国集团反腐败行动计划》,加入了“加强司法互助,返还腐败资产,拒绝为腐败官员提供避罪港”的内容。
“反腐败永远在路上,国际追逃追赃也决不会松懈。”中国外长在两会期间对世界的宣示引人注目。“中国的反腐力度之大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和欢迎”“依法治国前景乐观,意味着法治将为经济发展保驾护航”,来自美国大西洋理事会主席、美国前驻华大使洪博培的感受颇具代表性。
法治的力度和效果,历来是衡量一个国家、一个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准。今日中国所展示的坚定的法治决心和充沛的法治定力,从一个重要方面向世界证明,奔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的脚步稳健坚实。
充满幸福的社会,法治是不可缺少的。西藏各个地、市的街道上都有一道蓝白相间的“名片”——便民警务站,将近七百多个便民警务站不仅仅代表西藏法治建设的脚步,更是老百姓零距离的守护。
无论是简政放权的行政体制改革,或是公平公正的司法制度改革,都依法治国之国家战略的实施步骤,是法治社会建设的基础台阶。卢梭说过:“法律既不是铭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铭刻在铜表上,而是铭刻在公民们的内心里。
广东省委常委近日与网友在线交流,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的一番话再次引发舆论关注。”汪书记此话要表达的其实就一个意思:要摆正公仆的定位,要虚心接受主人的批评,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批评的声音能让官员更加清醒。
当时不知道是什么原因,但长大了才渐渐懂得,这个大妈是个滥好人,凡事不辨是非。生活中像邻居大妈这种滥好人很多,这些人共同特点就是没有是非观,没有判断力,滥施同情心,遇事帮不上忙,只能添乱。
7月25日,在中国对外开放前沿城市上海,面对众多境外非政府组织代表以及美国、英国、德国驻上海总领事馆总领事,中国国务委员、公安部部长郭声琨如是说。
3月12日上午9时,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第三次全体会议,听取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周强关于最高人民法院工作的报告。周强在报告中表示:“深入推进司法公开,着力构建开放、动态、透明、便民的阳光司法机制”。
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专题研讨班昨日在中央党校开班。——各级领导干部在推进依法治国方面肩负着重要责任,全面依法治国必须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
对于为什么要建设行政文化,建设什么样的行政文化,怎样建设行政文化,我国行政文化学界已经探索和思考多年,取得不少成果。从法治行政文化的总体层面上看,需要植入的法治精神和法治要求有以下几点: 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昨天闭幕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1999年3月,在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又写入了宪法,成为一项不可动摇的宪法原则。
而此次中央全会以“依法治国”为议题,足见“法治”在当前中国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本届中央心中举足轻重的分量。惟愿四中全会推进法治进程,让我们有免于恐惧的自由,让我们因法治而更自由。
只对法律负责、独立履行法律职能而不受干扰的司法系统,是法治国家最强有力的柱石,也是公民权利的坚强保障。中央统筹规划和主导,彰显了攻坚克难的决心,我们坚信,在中央总体部署和统一领导下,司法地方化、行政化的“痼疾”能够逐步破除,公正、权威而有效率的司法体制能够逐步确立,而“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也能渐次着地。
6月27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一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第一次全体会议。建立宪法宣誓制度是近年来全国人大着力发挥立法引领和推动作用,着重推进重点领域立法的一个缩影。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依法治国在改变中国社会的同时,也改变着人们的观念,法治、民主、自由、人权、公平、正义等理念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行为方式。
在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姜明安看来,囊括了“权责统一”“廉洁高效”等内容的法治政府建设,是建设法治国家的基本条件,也是建设法治社会的基本保障。“职能科学、权责法定、执法严明、公开公正、廉洁高效、守法诚信,是四中全会“决定”确定的关于法治政府建设的六项目标和标准。
一些人认为,只要中国富起来,就能崛起为大国,似乎富国就是大国。记者:政府是建设法治国家的表率,要提升政府公信力,只有打造服务型政府,才能加大消费者权益的行政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