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快讯 > 正文

舍福尔德:亚洲或首先形成“中国世纪”

2015年03月05日18:02  来源:参考消息网

5034

  《参考消息》记者文史哲3月5日报道 对于“中国世纪”的提法,德国著名经济学家、法兰克福大学经济理论史终身教授贝尔特拉姆·舍福尔德认为,中国的经济规模超越美国是难以逆转的趋势,但中美在居民富裕程度上的差距依然巨大,而这也是中国经济继续发展的潜力和空间所在。

  中国经济超美难以逆转

  《参考消息》:您认同世界从2015年开始进入“中国世纪”的说法吗?

  舍福尔德:用购买力平价来比较不同国民经济总量的方法比较常见,也具有客观性,不过购买力平价的计算方法有一个很显著的问题,就是不同国家的国民有不同的商品需求或对同一商品的需求程度并不相同,此时的价格就没有足够的可比性。

  总体而言,用国内生产总值(GDP)来衡量一国经济的发展程度已经受到很多批评,因为这样的指标难以反映出经济发展给社会带来的福祉。例如,GDP计算了军事开支,但没有计算环境、生态的损失,也很难反映出个人生活的质量。

  中国的经济规模超越美国是难以逆转的趋势,以不同的方式计算,可能超越的时间点不同,但没有太大必要确认一个准确的时间点。

  经济规模的总量显示出国家的实力,但人均收入水平更能反映出一国人民真正的富裕程度。中国人口是美国的大约4倍,即使经济总量相等,中国人均收入也只有美国人的1/4,居民富裕程度的差距是中美经济的主要差别,也是中国经济继续发展的潜力和空间所在。

  《参考消息》:那么,您认为世界舆论场为什么会一再出现“中国世纪”这一说法?

  舍福尔德:有这个提法可能还是受到近现代以来世界权力中心变迁历史的影响。当年世界的经济中心从西班牙、葡萄牙转移到荷兰,再到英国,后来是美国。所以现在人们猜测下一个世界经济中心将是在中国。但这么类比是否合适呢?我是有点怀疑的。

  《参考消息》:您认为中国迅速增强的影响力从何而来?中国与其他国家相比,主要的发展优势在哪里?

  舍福尔德:一方面,来自中国本身强劲增长的经济实力,另一方面也许与中国在世界上寻求资源相关,比如中国在非洲的战略就让人印象深刻。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相比,中国可能是唯一从“借鉴型经济体”发展为具有独立研发创新能力的经济体的国家。另外,中国的国内市场之大也是他国难以比拟的。

  培育具世界竞争力行业

  《参考消息》:要想实现真正的“中国世纪”,中国还需要在哪些方面努力?

  舍福尔德:从德国的经验来看,尤其重要的一点是应在发展过程中培育出本国具有世界竞争力的行业,这样才能支撑经济的长远发展。当年德国依靠规模效应取胜的行业,几经升级换代,成为德国在世界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的支柱行业。

  对于中国来说,居民对提升生活水平的消费品还有很大的需求,而且中国还有很大的空间来采取措施满足这种需求,这是中国经济未来发展的主要动力。另外,中国规模经济的红利并未完全用完,而且经济发展地区不平衡,中国政府的做法是将之前东部发达地区的生产能力转移到中西部,令中西部的居民富裕起来,这是一种比较好的方式。

  另外,我认为要出现世界的“中国世纪”,首先得在亚洲形成“中国世纪”,文化是一方面,另外也意味着亚洲要在摆脱美国干预的条件下开启和平的融合进程。

  《参考消息》:那您觉得美国将会如何面对中国崛起,中美两国在未来会和平共处吗?

  舍福尔德:中国的经济崛起是不容置疑的,中国、美国、欧洲、俄罗斯这些大型经济体在原材料、环境问题等方面的矛盾会越发突出,因此更需要互相对话、合作来解决问题。

  《参考消息》:目前,中国经济发展速度明显放缓,而美国经济复苏势头强劲,您怎么看中美两国的经济发展趋势?

  舍福尔德:当前中美经济相比较,美国的一大优势是其科技发展的活力,这一点美国至今领先世界。但中国的原创能力也越来越强,潜力非凡。实际上,目前中国的发展阶段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德国、意大利等国很相似。那时德国经济已经起飞,但人均收入和福利程度都不及美国,德国主要依靠钢铁、汽车和机械制造业发展规模经济,最终缩小了和美国的差距。

  《参考消息》:您认为中国的发展对于德国和欧洲意味着什么?

  舍福尔德:中国经济的发展对德国和欧洲是有好处的。但由于欧洲内部各国与中国经济的关联度不同,如果中国的影响力过于强大,也有可能导致欧盟内部就对华政策出现分歧。 

文章关键词:中国GDP;中非关系 责编:王文静
5034

相关阅读 换一换

  • 中国进入中等偏高收入国家行列 河南处于该阶段

    10月21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主办的《经济蓝皮书夏季号:中国经济增长报告(2015~2016)》发布会在北京召开。

  • 专家:2016年中国将“两端发力”拉动世界经济增长

    2015年,全球经济增长分化显著,中国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业内人士预计,2016年,世界经济脆弱复苏,各经济体表现延续分化;中国将通过“两端发力”,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引擎。

  • 大块头的比较

    截至5月底,七国集团“G7”与“金砖国家”成员国均已公布一季度GDP数据。“金砖国家”中,一季度GDP同比增长率最高的为印度7.5%,中国增长7.0%排第二位, 巴西增长6.5%,南非增长2.1%,俄罗斯则下降了1.9%。

  • 左小蕾:别总盯着中国GDP的小数点后几位揣测

    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显示,中国三季度GDP同比增速放缓至7.3%,不及二季度的7.5%。从简政放权、国企改革到财政金融政策、土地户籍制度的改革,稳中前进仍是下一步宏观经济运行的主旋律。

  • “唱衰中国”的“预言”何时歇?

    面对中国从曾经的东方小木船逐渐变为远洋巨轮这一现实,国际上的“预言帝”们心情很复杂。显然,中国的发展步伐越来越稳健,倒是“唱衰中国”的“预言帝”们该看清形势,早点歇歇了。

  • 多家机构上调中国GDP增长预期

    在访问英国的前夕,李克强总理6月16日在《泰晤士报》上撰文称,中国经济增速的放缓是正常现象,并不存在问题。1~5月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7.2%,较1~4月份的17.3%小幅回落,但基础设施投资(不含电力)24681亿元,同比增长25%,增速比1-4月份提高2.2个百分点,继续保持在较高水平。

  • 韩媒感叹中国GDP规模上升至韩国7倍

    据韩联社消息,韩国银行(央行)和金融投资行业今天发表的资料显示,2013年韩国GDP为1.3043万亿美元,为中国(9.1814万亿美元)的14.2%,中国的GDP规模约为韩国的7倍。

  • 外媒称中国GDP到2050年占全球三分之一

    进入21世纪到目前为止,亚洲工业对全球国内生产总值(GDP)的贡献比例已经从20%出头飙升至30%以上,其中,中国是主要拉动因素。金融化进程并没有跟上工业化的脚步—增长是靠国内银行贷款或者亚洲以外地区的借款和投资拉动的。

  • 日媒:中国当然想取代美

    日本《外交学者》2月15日文章,原题:中国当然想要取代美国 在《一周》周刊上,扎克·比彻姆语出惊人地称,“中国没有取代美国成为全球霸主,而且永远都不会”。他的依据是,“中国面临太多国内问题和地区对手,无力真正充当全球领袖;即便中国不久有这样的能力,也不会去领导全球;中国想要按照现有的全球秩序规则行事,而不是改变它们。”

  • 中国GDP中高速增长中藏奇迹

    2013年中国经济年报终于出炉,无论跟自身比,还是在全球范围来看,都交出了成绩不凡的答卷。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为56884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7.7%,比上年增加近5万亿元,这一增量就相当于1994年全年经济总量。

  • 专家称中国GDP难出现大幅上涨 产业进入结构性调整

    昨日,国家统计局公布2013年中国经济运行情况,比上年增长7.7%。专家分析,中国GDP增速出现大幅上涨的可能性小,改革将释放制度红利,产业进入结构性调整中,新兴电子产业、环保相关产业发展机遇大。

  • 中国GDP打响本周头炮 澳元前景再次面临考验

    周一(1月20日)亚市早盘,澳元兑美元小幅低开,现交投于0.8773附近。北京时间今日10:00,中国国家统计局将公布包括2013年全年GDP在内的多项宏观经济数据,并将召开国民经济运行情况新闻发布会。作为中国方面最为重要的经济数据,GDP数据的好坏将对澳元甚至全球金融市场风险情绪产生重大影响。

  • 中国2012年GDP最终核实:增加了528亿元

    国家统计局8日发布公告,2012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最终核实数为519470亿元,比初步核实数增加了528亿元,增速7.7%保持不变。最终核实显示,2012年中国第一产业增加值为52374亿元,占GDP的10.1%;第二产业增加值为235162亿元,占45.3%;第三产业增加值为231934亿元,占44.6%。

  • 中国2012年GDP最终值增加528亿元

    国家统计局8日发布公告,2012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最终核实数为519470亿元,比初步核实数增加了528亿元,增速7.7%保持不变。最终核实显示,2012年中国第一产业增加值为52374亿元,占GDP的10.1%;第二产业增加值为235162亿元,占45.3%;第三产业增加值为231934亿元,占44.6%。

  • 报告预计2014年中国GDP增速将下降至7.5%

    广发证券20日发布报告称,预计2014年中国GDP增速将小幅下降至7.5%左右,同比增速呈现前高后低格局,全年CPI同比增长约3.1%。另一方面,同业存单作为同业存款的自然替代品,其两大特性有助于盘活银行间资金。

  • 新闻
  • 财经
  • 汽车
  • 体育
  • 娱乐
  • 健康
  • 科技

慢新闻

省招办辟谣!网传“河南50万考生无大学可上”数据错误百出 为不实消息 省招办辟谣!网传“河南50万考生无大学可上”数据错误百出 为不实消息

推荐视频

高考前"最后一课":我的故事都是关于你

i新闻

新闻推荐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2 hnr.cn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映象网络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