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强调指出,做好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加强高校意识形态阵地建设,是一项战略工程、固本工程、铸魂工程,事关党对高校的领导,事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如何在高校的宣传思想工作中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何用主流价值观占领课堂主阵地?如何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课堂上讲清、讲透?近日,记者就上述问题专访了清华大学高校德育研究中心教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协同创新中心主任吴潜涛。
从更全面、更宽广的视角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记者:2014年10月,中央下发《意见》,提出要在青年中间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们应该如何理解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意义?
吴潜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本质上讲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一个主要部分,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概括和凝练。从国家的发展和需要来讲,它是与整个党和国家的重大战略部署密切联合在一起的。现在思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就应当从更全面、更宽广的视角去理解。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整体部署,以及这些年来我们对中国梦认识的不断深化是密不可分的。党的十八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实现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些论述是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标志着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我们应站在党和国家战略高度,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新的概括和思考。只有这样,才能准确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发展中的灵魂地位。
记者:我们应该如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吴潜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有一个长效机制,形成一种制度保障,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能够常态化,保持稳定性、长期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一个时期之内应当是国家意识形态最本质的内容,应该有一种机制保证它长期不断得到弘扬,一以贯之地得到践行。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充分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榜样示范具有很强的引导作用,社会的模范群体应走在前边,尤其要重视领导干部、公众人物、模范人物、青少年这几个大的群体的引领作用。
要保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到贯彻和落实,就要做到习近平总书记讲的“三落”,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细、落小、落实。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指导具体实践中的一些工作,使党和国家基层的具体政策体现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取向。只有跟老百姓利益密切相关的基层方针政策体现出这种价值取向,才能在社会上形成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良好氛围。
记者: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机制保障,具体到高校,该如何在机制创新上有所突破?
吴潜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关系党和国家命运,关系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大问题,必须根据现在时代发展的新特点新形势,实施协同创新工程,集体攻关、协同创新,因此我们整合力量成立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协同创新中心。协同创新中心的组成单位各有优势,作为牵头单位的清华大学,具有重视德育的优良传统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优势;上海市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细、落小、落实方面,在大中小学德育的衔接、课程德育方面做出了突出成绩;东北师范大学在高校思想理论课建设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山东大学在辅导员培训培养方面具有很强优势;共青团中央在青少年思想品德教育方面富有经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协同创新中心集结上海市委、共青团中央、东北师范大学、山东大学等构成单位的优势,形成了强大的创新合力。
同时,我们将高薪聘请国外相关专家过来从事研究,总结借鉴西方一些发达国家在价值观培育方面的基本经验,探索他们价值观培育的规律,特别是价值观对外传播的路径。
学术无禁区、课堂有纪律
记者:据媒体报道,现在有些大学教师在讲课的时候不用主流价值观引导学生,反而通过一些偏激观点来吸引学生的眼球和好奇心,增强自己的人气,您对这种现象怎么看?
吴潜涛:客观地说,这种现象在高校的课堂中是存在的。改革开放以来,多元价值共存,有个别高校教师,在马克思主义信仰方面出现了问题,他们讲的是马克思主义,内心却不信马克思主义。有的教师不懂“学术无禁区、课堂有纪律”的底线规定,把个人的片面想法、过激情绪带到课堂上去,这是一种对学生不负责任、对社会不负责任的错误行为。
课堂是传授真理的地方,是育人的场所,站在课堂上的教师应当有责任心,应当有一种关心下一代和培养接班人的使命感。教师不应当把个人的情绪、个人的恩怨带到课堂,影响一些学生的思想,把他们的思想引向歧途。因此,我非常反对教师把个人一些偏激的情绪带到课堂。年轻孩子的内心本来是一片艳阳天,教师将自己的片面观点传递给学生后,让学生光明的心境蒙上一层阴影,这是非常不好的。教师本应培养学生积极向善的价值观,结果却把他引向歧途,这是对社会不负责任的一种态度,从严格意义上讲是师德问题。
作为教师要为社会负责、为人民负责、为学生负责,不能图自己感情表达上的一时之快而不顾后果。这种现象反映出的问题应当引起关注,特别是高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堂,不能允许教师们这样做。应当采取一种制度化的措施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对学术理论问题,要提倡实事求是、独立思考以及公平公正平和的讨论。对思想认识问题,要用摆事实、讲道理等正面教育方法。对政治原则问题,要立场坚定、旗帜鲜明,敢抓敢管、敢于亮剑。
当然,课堂上存在的这种负面现象,只是支流,是在一个时期之内,在个别学校的课堂上存在。从整体来看,高校教师队伍的主流是好的,大部分高校思政课教师是真信、真讲马克思主义的。
记者:我们坚持课堂讲授有纪律,该如何用主流价值观占领课堂主阵地?
吴潜涛:用主流价值观占领课堂主阵地,需要有好教材,更需要有一支过硬的队伍。建设一支真信、真懂、高水平的马克思主义理论队伍,是贯彻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组织保证。中宣部、教育部一直注重队伍建设,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理论者,注重教师培训,注重对历史虚无主义、普世价值等错误思潮的批判,帮助教师们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增强在各种各样的思潮中明辨是非的能力。
要注重提高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队伍破解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的能力。在很多学术会议上大家都提到,不少教师对一些重大理论问题研究不够,在课堂上说不透,教师理解不够、讲不透,怎么让学生掌握,怎么能吸引学生?这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面临的一个关键问题。专业教师要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要增强学科意识,把问题能够从理论上讲透、讲明白,特别是要有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破解当前社会上这些重大现实问题的能力,能够用明快的、规范的、生活化的语言把现实中的问题说透、说明白。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课堂上讲透
记者:青少年是民族国家的希望和未来,而当今青少年主要聚集在学校,那么如何在课堂上讲清讲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吴潜涛:在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阵地是课堂。如何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些基本理论问题,特别是关于我们党和国家,以及以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能够准确、恰如其分地进教材、进课堂,这是亟须研究解决的问题。
首先,讲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理论的逻辑魅力。马克思指出,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其主旨就在于追究理论的彻底性,从价值理念的视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本内容进行抽象概括。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一个非常重要的使命,就是把党的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及时引入课堂,这就需要把核心价值观最核心的内容在课堂上讲透,结合实践把核心价值观的故事讲好、把核心价值观的文章做好。
其次,讲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语言的神奇力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依据青少年的特点和成长规律,适应他们的接受能力,科学安排教育内容,合理选择教育方法,这是学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充满活力的动力之源。其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话语系统的转换是非常重要的一点。多少年来,我们进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有一个着力点,就是话语系统的转换,如何用我们中国人的思维方式、用我们民族的话语、用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话语,讲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理论。
我前几天看到《平易近人——习近平的语言力量》一书,把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讲话辑录起来。他讲的都是中国民间的俗语、哲理,讲的是诗文,讲的是名言警句,讲的是老百姓身边的事、身边的话,用老百姓的话来讲马克思主义。这对高校思想政治课的教师提出一个非常严峻的挑战,就是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课堂如何贴近学生实际,用学生的语言、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用学生身边的事、学生经常说的话、学生明白的故事,讲清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以及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系列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够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学生中讲出亲和力。有了亲和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落细、落小、落实。没有这个前提,一切东西都无法谈,这对教师来说可能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当然,习近平总书记能够讲出这么多群众性的话语,首先和他自己个人的阅历有关,他确实对老百姓有感情。现在要在高校里讲出大学生能够接受的东西,首先,教师确实得跟大学生拉近情感。教师要做好教书育人的工作,就要既做经师更做人师。只有跟学生的感情拉近了,才能够学会他的话,并且用很生动的话语去表达思想。要培养这种感情,就要关爱学生,体验学生的生活,真正有一种对学生的关爱和情感,了解学生的实际和在生活学习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其次,要让学生感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穿透力,理论的魅力不仅仅在于理论所阐述的问题,更在于它的思维逻辑和思维方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逻辑是一种实践的逻辑、一种生活的逻辑,这种逻辑是从生活中概括出来的,有针对性和向心力。这种逻辑如果完全与实践相脱离就没有多大意思,学生也接受不了,所以理论逻辑的力量在于它实践的针对性,在于它生活上的针对性。
有网友向四川新闻网记者爆料称,泸州一工地围墙上的核心价值观宣传语英文翻译错得离谱,只有小学生翻译水平。核心价值观“诚信”广告牌的解释是“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翻译为“People without letter Also what good for”,意思是让人要讲诚信。
近段时间,市民走上街头时不难发现,一个个美观大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公益广告设施在焦作街头巷尾靓丽呈现,一处处宣传“身边好人、道德模范”的报刊栏跃然眼前,成为城市文明建设的一道风景线。
今日“核心价值观百场讲坛――走进河南”在河南省人民会堂举办。中央电视台原台长胡占凡同志发表了题为“媒体应该做核心价值观的积极传播者”的演讲,为大家一一讲解。
重点考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依法治国理念、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创新能力四个方面的内容。
公园是居民消闲玩乐的地方,但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融入进去,就可能玩出了档次,玩出了水准,玩出了高雅,玩出了文明。
每个走向复兴的民族,都离不开价值追求的指引;每段砥砺奋进的征程,都必定有精神力量的支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对全人类共同价值的重要贡献,也是中国对人类文明包容互鉴所作的郑重承诺。
每个走向复兴的民族,都离不开价值追求的指引;每段砥砺奋进的征程,都必定有精神力量的支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对全人类共同价值的重要贡献,也是中国对人类文明包容互鉴所作的郑重承诺。
三年来,通过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实践养成、制度保障,核心价值观逐渐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凝聚起强大的精神力量。
与改革创新的时代同步同频,3年多来,文化建设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基本思路形成。彰显信仰之美、崇高之美,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我们当肩负起时代的重任,让中华民族精神的大厦巍峨耸立在神州大地上。
耗时近3个小时,用近40个故事与史实诉说周公“制礼作乐”与当今道德建设之联系。
7月10日,由中宣部指导,光明日报社、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伦理学会共同主办的“核心价值观百场讲坛”第二十六场活动在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举行。
刘奇葆指出,“5·12”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凝结形成了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在“4·20”芦山地震救灾和重建中,四川人民自力更生、开拓创新,为抗震救灾精神注入了新内涵。
(1/1)内容提要:我们期待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前行的方向,让每一个梦想都开花,我们希冀着,那些充满朝气的笑脸书写中华民族崭新的壮丽篇章。我们期待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前行的方向,让每一个梦想都开花,我们希冀着,那些充满朝气的笑脸书写中华民族崭新的壮丽篇章。
如果说物质文明建设是“富口袋”,那么精神文明建设就是“富脑袋”。总之,摆好位、把住魂、搭好桥、立榜样——这四点从方法到宗旨,从宏观到微观,等于为我们勾勒出了推进文明河南建设的路径图。
我国广大农村幅员辽阔,农民人口多达9亿,长期居住在农村的农民大概7.5亿左右,维护农村的和谐稳定是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的重要面向。华西村还在村里的主要场所、机构、社区和路口,竖起了大幅宣传牌、海报,进一步教育和引导村民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