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课堂教学在大学宣传思想工作中的主渠道作用
北京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 蒋朗朗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强调指出,做好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加强高校意识形态阵地建设,是一项战略工程、固本工程、铸魂工程,事关党对高校的领导,事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
课堂教学对于高校宣传思想教育工作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尤其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主渠道,能否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把握方向、立德树人方面的作用,关系着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关系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业和国家的未来。
一、高校课堂教学面临挑战的复杂因素
高校课堂教学在意识形态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方面面临着复杂的局面,课堂教学中存在有少数不当言论的现象,原因是多样的:
一是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高校是各种思潮的汇集地,有的教师政治意识不强,忽视了在传授知识过程中的思想教育功能。
二是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各种矛盾问题比较突出,有的教师在联系实际的教学中强调“直面真实”而忽视正面引导。
三是有的老师对各种社会思潮,认识模糊。
四是大学生在成长中有“逆反”心理,有的教师为了迎合学生而“语出惊人”。
五是各种势力把高校作为角力的重要场所和阵地,有目的地进行文化和价值观的渗透,有个别教师在认识上和立场上出现偏差成为其代言人。
除去个别教师的立场问题外,出现上述情况还有深层原因:
一是意识形态弱化淡化了教师的政治责任意识。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发展,实践中出现了弱化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弱化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与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区别的倾向,受这种倾向影响,教师忽视在教学中的政治责任意识。
二是把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归结为价值观和制度的差距,从而在课堂教学中出现“呲必中国”。
中国在改革开放以后虽然经济高速增长,社会快速进步,但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是存在着不小的差距。同时,由于短短几十年间浓缩了发达国家上百年甚至几百年的发展历程,各种矛盾凸显并交织在一起,各种涉及到人们切身利益的问题突出。有的学者、各种传播媒介夸大中国现实中的矛盾和问题,美化当下西方国家,缺乏历史的比较和客观的分析,从而把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归结为价值观和制度的差距,这种影响反映到课堂上一方面是“呲必中国”,发牢骚、泄怨气,把各种不良情绪传导给学生,另一方面就是自觉不自觉地宣传西方的价值观和制度。
三是马克思主义研究和宣传中出现的教条化、形式化、庸俗化的现象,使得一些教师认为只有远离才显示出学术性。
主流意识形态在研究和宣传中有如下现象: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简单地归结为几条原理、几个具体的结论,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行空泛的解读,把马克思主义泛化、工具化、“西”化、神圣化,把非马克思主义的东西马克思主义化、把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标签化等等,这些导致了对马克思主义科学性的质疑、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误读、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排斥,认为它们是纯粹的政治,而教师作为学者要强调和注重学术性,必须和政治远离。
二、构筑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的系统工程
要使高校课堂“风清气正”,成为师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阵地,是一个系统工程。
要强化教师的责任意识。从全局和战略高度深刻认识课堂教学的极端重要性,增强立德树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强化意识形态安全、文化安全以及教育安全意识;强化底线意识,守好政治底线、法律底线和道德底线。加强教师的理论学习、加大其对中国国情的了解,使其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正面引导学生。
要充分发挥高校的学科优势、人才优势和智力优势,研究中国和世界发展中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推动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和发展,增强教师的理论自信和文化自信。
要特别重视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充分发挥其在思想政治中的主渠道作用,按《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要求的那样,要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成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课程。
为此,要坚持学科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的统一,坚持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改革与创新的统一,坚持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大学生思想实际紧密联系起来,不断提升课程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增强教师的自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自信是一个综合性问题,包括理论自信、学科自信、学术自信、学院自信。把马克思主义学院发展好、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好、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术研究搞好,与时俱进高质量地服务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
二是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建设。高质量的教材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水平的重要前提。中宣部和教育部组织编写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比较好地达到了“三个充分体现”和“一个针对性”的要求,即:充分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充分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最新经验,充分体现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最新进展,有针对性地回答大学生关心的重大问题,其政治性、科学性、权威性毋庸置疑,但教材是静止的、平面的,教学是生动的、立体的,必须把教材体系转变为符合学生实际的具有针对性的教学体系。
三是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和中心,解决他们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一些不当认识、抵触情绪,调动其学习积极性,改进教学方式和方法,构建符合学生特点的教学模式。思想政治理论课不是空洞的说教,要根据新形势下青年学生的特点,采用各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因课制宜”进行研究式和参与式教学,使各门课程各具特色,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工具,采用新媒体作为教学手段,课上课下、网上网下等多种学习环节相互补充。
《中国教育报》2015年2月4日第3版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指出:要建设学生真心喜爱、终生受益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确保思想政治理论课在高校教学体系中的重点建设地位。
高校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肩负着马克思主义研究教育、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任务。需要高校加强对教师系统培训的顶层设计,提供制度保障,真正培养造就一批政治强业务精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
核心价值观是一个民族在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依据社会经济、政治制度的基本属性,依据意识形态的本质要求,依据民族文化传统的深厚血脉,由国家正式确定的最基本的价值观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
—专家学者谈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凝聚着社会人心。“新形势下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用师生喜闻乐见的流行语和平实感人的生动事例潜移默化地宣传、滋养。
近期,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面对新形势、新任务,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宣传思想工作高度重视,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论断,做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
近日,记者就上述问题专访了清华大学高校德育研究中心教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协同创新中心主任吴潜涛。吴潜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有一个长效机制,形成一种制度保障,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能够常态化,保持稳定性、长期性。
北京科技大学教授 彭庆红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提出了总要求、进行了新部署,是新形势下指导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纲领性文件。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在社会重大问题上处于困惑状态,那就不可能有真正的民族自信,也就不可能大踏步地前进。该书具有以下几个突出特点: 一是观点鲜明,直面广大高校师生,尤其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主要思想困惑。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做好思想宣传工作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发挥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育人功能,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体系,必须扎根中国大地,立足中国实践。
《意见》指出,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基本原则是:(1)坚持党性原则、强化责任。要构建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大格局,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强和改进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和现实紧迫性,把这项工作始终摆在重要位置,切实加强领导。
事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
《意见》指出,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基本原则是:(1)坚持党性原则、强化责任。要构建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大格局,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强和改进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和现实紧迫性,把这项工作始终摆在重要位置,切实加强领导。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是我们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胜利的伟大精神力量和坚实信仰基础,也是引领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方向指引和动力支持。我们大学生要不断强化理性认知、强化历史意识、强化实践体验,划清是非界限、澄清模糊认识,自觉坚定“三个自信”,既不走僵化封闭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
《意见》对高校做了定位:高校是意识形态工作前沿阵地,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阵地,这都非常准确。为了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我们的高校需要做多方面的工作,而做好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引领工作,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自1983年中国首批授予18个博士学位开始,30年来,全国博士学位授予数逐年扩张,6年前已经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博士学位授予国家。” 熊丙奇认为,在职博士的学术水平问题不是出在在职读博制度本身,而是作为学术机构的大学的招生、学位授予未能严格执行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