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郑州12月20日电 理一次发只要一元钱,而且坚持了20多年。河南博爱县一位理发师从上世纪90年代初至今从未涨过价,方圆十里八村的乡亲,基本都会找他理发。
期间,同行的争吵、家人的不解,他都顶了下来,他说,不涨价,一求个薄利多销,二也算是为乡亲们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情。
理发师名叫王成俭,店面位于博爱县城北柏山镇下期城村,从1962年至今,他给村里人理发已有52个年头了。
小店里外两间,总共不过20平米。墙上挂着一面村民送的锦旗,上面写着“雷锋式的好师傅”,墙边是等候用的椅子,中间摆着两把理发椅,人多时,王成俭就和他儿媳妇刘宽心两人同时上阵。
记者造访的20多分钟时间里,就有5位村民前来理发。王成俭说,最多的时候一天能来100多人。
70多岁的村民张希田说:“小朱(王成俭小名)手艺好,又便宜,我让他理发好几十年啦,都成习惯啦,找别人理还不得劲咧。”
“我50多岁了,没在别的地方理过发,我们村干部全都找他理。”下期城村村支书王圈说,“有些没带钱的,理完发就走了,他也根本不会问你要一块钱。”
王成俭的儿子在焦作市一家企业上班,儿媳妇刘宽心在店里帮忙也有12年了。刘宽心说:“我曾给俺爸说,咱涨到两块钱算了,一块钱白磨手咧。”
但王成俭不同意,坚持一块钱不涨价。“这事当然俺爸说了算。”刘宽心笑着说。
也曾有同行来找他,说他价格太低,影响了同行们的生意,吵着让他涨价,他都不为所动。
谈到不涨价的动机,王成俭笑着说,也没想那么多,一是,求个薄利多销,一天100多人理发,也能落个好几十块钱;二是,乡里乡亲都很熟了,做点力所能及的小事,让大伙在家门口就能理个便宜发。
王圈说,王成俭还经常上门为行动不便的残疾人、孤寡老人理发,今年85岁的张石义老人,已卧床六七年,每到了该理发的时候,王成俭就会拿着工具箱上门服务,从没收过一分钱。
“对生活困难的人,一元钱也是钱,我少挣一点,他就会多省一点,乡亲之间需要互相帮衬。”王成俭说。
采访中间,正好碰到从二十里外的寨豁乡沙石泉村赶来的刘世明老人,他来找王成俭磨推刀。“这十几年都在他这磨推刀,不快了给我磨,坏了给我修,真不能用了就给我换,每次只要一块钱。”
因为有事急着离开,刘世明两次踏出门后又返回,问记者还有没有什么想问的,最后干脆把电话留了下来,说:“小朱是个好人,你得好好写写他,有什么想问的,就尽管给我打电话。”
(记者 李亚楠)
在郑上路工农路口附近省纺机小区有一位62岁的老太太,理发干了30多年,可一直坚持理发3块,始终没涨价,社区主任对老太太诚信服务几十年大加赞赏。
有一位62岁的老太太,理发干了30多年,可一直坚持理发3块。
当事人大学生小于说,3月15号,她和同学走到德化街大同路附近时,碰到了几个“东方金剪”理发店的员工,声称理发店可以根据脸型、职业,帮你设计一个适合你的发型,本来没想理发的小于并不心动,可是那几个员工却拿出了杀手锏——求同情。
一个理发店的打工女,自身经济本就不宽裕,然而在店老板向别人借钱时,先是为店老板做担保,而后在老板没音信的情况下,又把店老板的债务揽到了自己身上。
据李先生介绍,他的儿子李由炜今年23岁,濮阳范县人,是这家店里的理发师,已工作了七八年,平时就在店里住。
倒倒倒 到理发店了
它用数十年积累的老手艺和亲民的价格留住了无数老顾客的心,可如今却渐渐走到了尽头。
如今却因师傅们的老去,渐渐走到了尽头。
2月16日,山西太原一家理发店,顾客络绎不绝。随着新年即将来临,城市大街小巷的各类理发店客流都明显增加,民众在节前扎堆剪发、染发、烫发,希望在春节之际给自己开个“新头”。
小编说很多人都被理发店坑过,却没办法详细的说出来到底是哪里被坑的最厉害。也并不是所有理发店都那么可怕,有技术的美发师、有良心的店长还是很多的,看你是否能找到了。
近期寒流来袭,大家需要热水的地方越来越多,热水器也就加大了工作量,但是使用了这么久的热水器,您定期清理过吗?
在平顶山市区一家理发店办的理发卡,刚消费了4次,再去消费时,发现理发店变成米皮店了。昨日,市民付先生向本报反映了此事。
两个月的时间,市民黄女士在西大街永琪美容美发店支出数十万元,自称两张共89万元存款的银行卡只剩下300多元,她去店面索要,双方打起嘴官司。
@道道佳哥哥:第一次听说顾客要求老板涨价的,一元钱能做的事很少,甚至不够买一根油条,但却可以用诚信温暖很多人的心。@花生Jone:不谈物价不计报酬,他所做的贡献或许是微不足道的,但单就这份坚守而言,就足以感动很多人了。
“理发师一剪下去,我的右耳缝了4针。”22岁的贾刚6月1日在西安市雁塔区西晁村一家理发店理发时发生了这样的意外,就在双方商量赔偿事宜时,老板找不到了,理发店关门了。